文南词:黄梅戏的“孪生姐妹”
坠子戏:日常生活提炼的乡土艺术小花
推剧:花鼓灯的后代
3上一篇 2014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剧:花鼓灯的后代

 

昨天晚场比赛的第一个小戏,就是凤台县推剧团新创排的《帮忙》,说的是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内容。开场戏赢得了满堂喝彩。

推剧实际上是花鼓灯的后代。

淮南凤台的推剧溯源要说到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凤台沦陷。盛行一时的花鼓灯歌舞因战乱冷落下来。为谋生计,花鼓灯艺人陈敬之、来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在此期间,向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会“清音”调,并使用凤台方言演唱,这种方式被称为“一条线调”。上世纪50年代时,皖北戏曲研究会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

推剧由此得名,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剧种。

曲剧:踩着高跷唱曲子

曲剧《琴声悠悠》的剧情非常感人,阜阳市演艺公司的表演完全突出了曲剧唱腔的特点:以真嗓为主,真假嗓结合,朴实自然,悠扬缠绵,声韵清亮,抒情性强。

临泉曲剧,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由于临泉与河南接壤,在河南说喝艺术鼓子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发展而成。起初只是边踩高跷边唱曲子,用三弦等乐器伴奏,被称为“高跷曲”。20世纪30年代前后,临泉县高跷曲子班去掉高跷改为登高台演唱,成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高台曲”,又称为“曲子戏”。

曲剧形成的初期,剧目以生、旦、丑角为主,擅长喝功戏,一般不演武功戏,净行戏。20世纪40年代,“脸子”这一行当在探索中产生,填补了曲剧这一行当空白。

曲剧一搬上舞台,就以历史故事及各种传记进行编演,如《三哭殿》、《打金枝》、《包青天》等。曲牌名目有150多个,但常用曲牌只有40个左右。

二夹弦:弹纺棉花哼唱的小调

当《痴梦》的第一个旋律飘出,旁边就有观众和着曲调打着拍子小声哼唱着。也难怪,从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由此可以看出,它有多么广厚的文化根源。

亳州二夹弦是稀有剧种,它源于皖、苏、鲁、豫、冀相邻地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元素。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来赞美其唱腔的优美:“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