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 “外围”    ■童地轴
绕不开的王小波     ■李寅初
做饭的学问    ■曹知情
滨州帝师杜受田    ■老茂
3上一篇 2014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滨州帝师杜受田    ■老茂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对杜受田不甚了解。偶尔听到“兄弟争储”的故事,说清朝道光皇帝的四子奕詝与六子奕訢的储位之争,是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期间最富戏剧性的情节之一。奕訢的才干远胜奕詝,但奕詝年长且为皇后所生,道光因此举棋不定。才干平庸的奕詝遵从老师“藏拙示孝”的策略,促使注重儒家仁孝思想的道光,最终选择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原来,这位帝师就是杜受田,可以说,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受田(1787年-1852年),字芝农,山东滨州凤凰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左都御史,工部、吏部、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

那么,杜受田何以脱颖而出担当帝师,还辅弼过十九岁登基的咸丰皇帝呢?这里又有一则“同荐帝师”的典故。道光为皇四子挑选老师,当时翰林院两掌院学士都推荐杜受田,道光经过考察,确认杜“秉公端正、励节直清、经术渊醇、体用兼备”,遂命其入上书房,御批“以书房为根本之地,非只诵诗读书肄习文艺,务使皇子深明理道变化气质。所以充此任者,必求端人正士。今以皇子付汝,以后朕悉不与闻。”可见,因杜受田德才俱佳,方被道光器重并委以帝师等大任。

2014年清明前夕,我有缘来到滨州——这个素有“一座杜家宅,明清两朝史”之说的地方。听闻杜受田故居保存维缮完好,我迫不及待地前去谒访。滨州杜家是明清望族,久有“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以“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四代为相”而扬名。更加值得杜家引以为豪的是,六百余年家族长盛不衰,打破了“富不及三代”的常规。

杜受田故居位于滨州市老城区,实际上也是杜氏一脉相承的旧居,以杜受田为主线,穿插家族其他成员。故居始建于明朝中期,占地约十四亩。现在可供参观的主要建筑有:聚德堂、忠孝堂、荣德堂、翰林堂、绍德堂、祠堂、东厢房、绣楼、太康第等。整体布局有序,大致以中心轴线为主,东西均衡排列,显得简洁实用。大门内正上方悬挂着“方伯第”、“相国第”、“传胪”、“会元”、“亚元”等牌匾,既是杜氏子孙身经百炼的荣誉,更是苦读寒窗的结晶。

大门旁的照壁很有气势,上面有一块荷花图案的方形砖雕,“莲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与莲同洁。杜家先后为官者数百人,其共性是清正廉洁。

西南角的一幢普通房子被称为“钢柱子”,成为杜堮“办事勤慎,不欺压相邻”的载道口碑。杜家准备扩大居住规模,各迁移户由于杜家的价格公道都主动搬走,唯西南角这户人家,无论如何不愿让迁。杜堮不以势压人,含蓄地说,这家如此品性刚烈,是我们杜家院子的钢柱子,留下也好。在此,我则联想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可谓异曲同工。

作为故居里的两幢重点建筑,东厢房与绣楼,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东厢房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居住生活之处,且资料介绍,杜家十二名进士中有十名进士和五名翰林都曾生活在此房。绣楼亦称阁楼,为二层砖木构造,是故居内位置最好、楼层最高的建筑,是杜家女眷居住和活动场所,楼下生活居室,楼上琴棋书画。

参观过程仅有一个多小时,只能有雪泥鸿爪之印象。当余兴尚浓时,回眸宁静的杜翁故居,恍如听见“净明山房”里传出了琅琅读书声,揣测杜翁这位“端人正士”在教授奕詝、辅弼新君的场景。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