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原来人们认为这时五害俱出,将五毒画贴在自家门前,幼儿则将雄黄贴于耳、鼻等处,以除病。妇女则用香料绣成各式各样、清香四溢、可提神醒脑的香包,给小孩佩戴,以防止“五毒”。早上,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艾草,户户吃上粽子、糖糕、油条。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悬艾。”端午节前几天,人们将艾草菖蒲插在门头,或放在门边。艾草菖蒲有药用价值,可以驱赶蚊虫,杀灭细菌,防病治病。端午节后,人们仍然保留已经干枯的艾草,用它煮水洗澡,认为可以祛除疮疥,保证健康。
关于绣香包的来历,相传,华佗有次端午在家用餐,接连有多位大人抱着大哭不止的小孩前来问诊,检查多遍,没有发现病因,最后却在小孩的耳朵里发现小虫子,取出后,小孩便立即停止哭声。华佗后来想,这些虫子危害不小,得想个办法预防。于是便让徒弟将草药放在布袋或布包里,将其系在孩子的脖子上,结果凡是戴了药包的孩子一个夏季都安然无恙。于是,该方法传开了。
现在,只有插艾草、吃粽子和糖糕的习俗留存,绣香包则极为少见。
近年来,由于恰逢麦收,外出打工的儿女纷纷回家,端午节前多以鸡、鱼、酒、肉等走亲访友之风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