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经济学家汪丁丁在博客撰文中称,每年长假的损失,保守估测大约折合2000亿元。其建议进一步取消三天以上的法定长假,争取两年之后普及弹性休假制度。(10月10日《新京报》)
非常有意思,力挺黄金周的和反对放长假的,都在用经济数据说话。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7天假期,全国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而汪丁丁则认为,一年放两次长假会造成2000亿元的损失。
双方的账也许都算得不错,但出发点却都错了。因为放长假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公民的休息权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如果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该不该放长假,可谓找错方向。
其实,就算是算经济账,双方的计算也都经不住推敲。诚然,黄金周期间旅游收入会大增,但在黄金周释放了公众的消费能力之后,其他时间的旅游收入必然会下降;而就算实行了汪丁丁说的弹性休假制度,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态调整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显然,黄金周既不像力挺的人说得那么好,也不像唱衰的人说得那么差。对经济的影响,只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专家们像中学生写议论文一样,找几个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数据或例子后就公开表达,这是不严谨的。
判断长假该不该放的标准不应是经济指标说话,而应是公民的满意度,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听一听民意就会知道,放长假是老百姓切切实实的需要,应该坚持和完善,而不应该取消。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放假的问题应把有利于公民休息、休闲放到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放到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