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辛茹苦将孩子供到大学,结果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父母竟然被孩子告上法庭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这是近日发生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一件事。经法院调解,案件以孩子撤诉告终,但是留下的思考似乎远没有结束。(8月27日《现代快报》)
在校大学生如果必须独立生活,无外乎勤工俭学,或者努力读书,争取到一份奖学金,或者接受好心人的资助,再不就只能通过助学贷款解决问题。相信这位大学生一定想过这些办法,只有走不通之后才会去告父母,问题是,这些道路为何走不通?或者即使有走通的,全部加起来又能解决多少贫困学生的问题。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希望大学生能早日独立,真要是一些父母对长大成人的大学生子女断供,法律无法指责,社会只好承担,而现有的这些大学生的生存之道,恐怕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力承担众多大学生独立生存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从这位大学生的家庭层面讲,其困难显而易见,社会救济却没有施以援手,被称作“三次分配”的慈善也没能眷顾,至少说明社会救济和慈善捐助有遗漏之处,告父母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其实是以行动在诘问社会救济,为什么社会往往能扎堆做好事,很多时候,救助围着社会热点转,缺乏主动寻找救助对象的热心,更难以树立“一个都不少”的责任感,许多贫困家庭和贫困学子,因此被遗忘在公众视野之外。
这位大学生最终不仅由法院的干警帮助解决了全部学费,而且其家庭也得到了2000元的帮助。我们在为法院的干警表达敬意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类似事件所暴露出的社会救济力量的匮乏,不能仅仅依靠好心的干警来弥补,更加完善的社会救济,是维护社会底层基本尊严的基础。只有构建起“不靠父母靠社会”的大学生生存环境,才能避免出现大学生告父母讨学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