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2011-2012年度国人依旧忙碌,人们的休闲时间连续三年下滑。休闲时间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
(10月14日《扬子晚报》)
什么是休闲时间?社会学家魏克曼把休闲时间看作 “大体上等同于自由时间。是在承担了工作责任,满足了像睡、吃、个人卫生这类最重要的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后所剩余的时间”。然而,相对于人的无限多样的需求与欲望而言,时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在经济的不断增长中,“欲望制造”和“加速消费”导致人们对时间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时间发生一种普遍性的稀缺。而时间稀缺性变化也引致出休闲的变化,“自由时间”的本来意义失去了,表现为休闲的工作化与休闲的物质化。这也就无怪乎休闲时间指数连续三年下降,只因很多时候休闲被物质劫持。
忙碌的城市中,你有多少休闲时间?你过得幸福吗?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内心感受。如果说,闲暇是幸福感的基础,那么收入水平则可影响这种幸福感的层次。但国民休闲活动比较单一,大部分人都热衷于上网和看电视,而且多数会选择娱乐类节目,选择出门看电影、戏剧,参加培训的人并不多。这种休闲方式多少有些被动,甚至有些苍凉感。
习惯于被动休闲有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们崇尚静态休闲,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潜意识里就不积极,但这也是很多人无奈之下的选择。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不想休闲,而是没有资本休闲。这种情况下,需要配合社保和收入提升。
事实上,“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生活”,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于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的思考。长期以来,人们都把物质文明作为衡量人类进步的尺度,但进步的手段不能等于进步的最终目的。休闲面对的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正是这一新的休闲理念的确立,使我们有信心相信一个大众休闲的时代正在来临。只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我们就不仅能理性地认识休闲,而且也能有意义地享受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