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奖到教材” 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荒芜的监督 衍生“疯狂的支架”
造房子不是搞怪比赛
“喇叭执法” 犹如隔靴搔痒
“休闲时间越来越少” 源于“自由时间”的本意丧失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诺奖到教材” 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吴江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10月14日《京华时报》)

平心而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当然不言而喻,即便是在诺贝尔文学奖所最常眷顾的西方国家,获奖作家也往往会因此而获得包括商业在内的极大关注。既然如此,早就对诺贝尔奖充满渴望的中国,对于首个中国籍作家获奖而引发的热闹场景甚至是单点聚焦,自然也就更不必觉得意外。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遭遇挖地三尺、翻箱倒柜,不能不说是当下这个时代“赢者通吃”现象的又一极端体现,在诺奖获得者这样的殊荣面前,连语文教材也难以淡定,急于与时俱进,与诺奖看齐,收录诺奖作者的文字,其心情自然也就不难理解。

诺奖评选的眼光虽然也不乏争议,但却仍大体不失公允,更能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同与关注,那么,获得诺奖当然不能说全靠运气,而的确有其获奖的道理和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诺奖看走眼的几率并不高,那么,将诺奖作家的作品选入教材,多半也错不了。至于对于诺奖获得者的文字是否适合中学生去读的担忧,其实也大可不必过虑。毕竟,除了《丰乳肥臀》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言也有“充满诗意,非常绚丽的作品,能让十几岁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这些作品被选入教材,要说也无可非议。

当然,诺奖归诺奖,教材归教材,尽管都是对作品与文字的遴选,但标尺显然并不一致,当然也就不必去盲目跟风。例如,国外的诺奖获得者,尽管获得商业出版的追逐是常有的事,但成为教材眷顾的对象,似乎并不多见。那么,国内教材选入莫言作品,究竟是与诺奖英雄所见略同的意外巧合,还是仅仅因为诺奖的影响力,而被动选择,教材选入莫言作品,似乎也有必要如同诺奖一样公布其入选的理由,以及教材选择作品的眼光。

一言以蔽之,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诺奖固然是作家的无上荣誉,更是对其作品的充分肯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也必须去亦步亦趋,否则的话,即便是与诺奖站了队,恐怕也无关教材编选的水平,甚至反而暴露其眼光的势利与局限。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