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一名游客称,自己初游湖南长沙贾谊故居时,发现写满名人评语的牌匾上,汉文帝的名字是错别字,应该是刘恒,而不是刘桓。对此,管理部门回应称,这个错字我们也是知道的,但因为改起来很麻烦,游客也很少认出,所以一直没改。(8月30日《潇湘晨报》)
每年如织的游客,带来了多少可观的收入,多少游客带着走马观花的心态,而又能有多少游客是真正怀着凭吊古人的心态去参观的呢?恐怕很少。屈贾生于长沙,崭露头角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终。与贾谊能够心灵相通的人定然很少,而辨别刘恒与刘桓的人自然少之又少,非熟读文史,自然也难以有这种素养。
而正如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帮红学家。英年早逝的贾谊,养活了一批依靠景区护理经费与游客收入为生的景区管理人员。有意思的是,面对这种煮鹤焚琴,有伤风雅的错误,贾谊故居管理处主任吴松庚说:“整面墙是一次性模子,把错字戳掉改了,墙面的美观也毁了,整体更换下来,也要花一笔不少的经费,希望游客可以谅解。”
这不该是文化人或管理者的心态,而带有太多的市侩色彩。贾谊故居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有拨款,下有门票收入,说管理部门不差钱也不为过,然而他们缺少促使他们改变作风的危机。注意到这个错误的人很少,影响不到财政拨款与门票收入,自然可以用一句成本论来遮掩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