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挂科” 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如何看待“春节恐归”现象?
“三好生”评选不能成为“福利工程”
非常道
拾金不昧不是易碎品
“和谐文化”无关“创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看待“春节恐归”现象?

 

春节临近,是否回家过年又让“恐归族”开始纠结。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 其中,因春运车票难买导致的交通因素占到83%,家庭或情感因素达到35%,春节消费达到71%。此外,假期太短以及组建家庭后回农村过年不适应等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1月15日《北京晨报》)

让“恐归族”带着温暖回家

用人单位应对“恐归族”倾注极大的关爱。尽管有些单位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发给员工的工资被“缩水”,但可以挤出部分经费,给每位回家过年的员工发放“亲情”红包,让员工体会到单位这份人情关怀,从而更加珍视工作与亲情。其实工作与亲情互为补充,过好年享受好亲情,才能带着份好心情来投入工作。用人单位的这份亲情礼单给予“恐归族”无限的真情与温暖,使得“恐归族”化解心中烦闷,带着快乐美好的心情去同亲人团聚。

“恐归族”需要亲人们亲情关怀。为了消除“恐归族”的心理顾虑,亲人们不妨打个电话或写封家书,用亲情抚慰并唤其回家过年。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对于“恐归族”来讲,他们多么需要真情的理解与安慰啊!因此亲情的感召着实重要。

除此之外,“恐归族”应当理性调整好心态,外出打拼确实不容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风光成就,坦然面对一切才不会让自己欠下“亲情账”。选择过年不回家,加重亲人的挂念,更增添父母心中的不安与愁绪。做儿女的,多多体谅父母,家庭才更充满真情。

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团聚是幸福的分享,是亲情的洗礼。“恐归族”的出现需要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多给“恐归族”一点温暖,让他们带着温情与美好上路吧,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才更加和谐与温馨。     郑文

“七成人不愿回家”是个伪命题

明明是近七成的被调查者“为春节回家而烦恼”,但在新闻报道中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大量网络转载的标题中,却被断章取义,改为“七成人不愿回家”。可见,这又是一个“标题党”式的新闻,扭曲了调查结果,所谓的“七成人不愿回家”只是个伪命题。

公众不必对“七成人不愿回家”的调查结论太过敏感,在没有看到相关调查范围、调查问题、抽样结果等调查数据之前,很难判断此项调查是否科学,是否存在人为捏造的情况。如果有心观察的话,类似的调查报告还有很多,“七成人”怎样的结论也随处可见。比如“七成人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七成人洗手姿势不正确”、“七成人留学是为增强竞争力”、“七成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外来务工者中七成人打算春节返乡”等等,如此缺乏精确数据支撑,含糊不清的调查结论,怎能让人信服!

调查本来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则是调查报告的基石,而即便是针对同样的调查内容,如果统计模式、抽样标准、问题设计方案等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在我们这里,由于缺乏严格监督和透明机制,伪造调查数据、扭曲调查结论的事情常有发生。公众对于各种调查结果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要秉持怀疑的眼光去看,而对于某些明显违背常识的调查,不妨一笑而过。

江德斌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