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了,也要关注“回不起家”的人
官员的“不好意思”说给谁听?
道德范畴也需立法吗?
为官者要有冰壶之德
高铁时代 与投资机会
下一篇4 201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春运了,也要关注“回不起家”的人

宣华华
 

又是一年春运时。随着1月9日全国铁路客票开始发售,各地火车站和代购点的拥挤人潮,再次把春运和“买票难”提上议程。然而,一对来自重庆的普通农民工夫妇的经历却告诉我们:那些“回不起家”的人同样值得关注。

据《东方早报》1月10日报道,重庆人熊良山1989年来沪工作,至今22年,起初每年春节乘轮船回家过年。1998年轮船停开后,一直到2010年,12年的时间内,熊良山夫妇仅在2002年想孩子想到寝食难安时回家一趟,以至于2008年儿子来沪看望父母时,熊良山夫妇竟然认错了人。

每年春节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批人,不是没有家,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回不起家”。熊良山夫妇就是一个样本。12年春节只回过一次老家,除了“买票难”的现实外,或许更主要的还是经济窘困。用他们的经济账去算:“回一趟老家夫妇俩路上火车加汽车路费要1000多元,还不如省下来给孩子。”

不难想象,在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大军中,像熊良山夫妇这样算过“经济账”后舍不得回家的人,一定还有千千万万。那么,相比这些“回不起家”的人,遭遇“买票难”竟也是一种幸福,哪怕买不到车票也算是努力尝试过了。而那些真正“回不起家”的人,却连去面对“买票难”的底气都没有,只能把思乡之情掩埋得更深。

某种程度上,“回不起家”的人,更像是一群“沉默的羔羊”。在热闹非凡的春运返乡潮中,他们甚至连埋怨“买票难”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分散于大都市的犄角旮旯里。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看不见他们的面貌——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未能对“回不起家”的人报以更多关注和关怀。

更可悲的是,即便我们开始正视“回不起家”的问题,真正解决起来也远比“买票难”更困难,也更缺乏现实经济基础。毕竟,“回不起家”本质上仍是经济贫困的问题,绝非推出某项政策就能纾缓,还须从根本上扫除经济贫困,才能逐渐减少“回不起家”的人口基数。这仍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尽管如此,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还是有理由更关注“回不起家”的人,最大程度上给他们以安慰和帮助。哪怕多一点舆论关注也好,哪怕多一些政府慰问也好,哪怕多几个慈善家介入也好,都有可能为“回不起家”的人带来惊喜与感动,进而为他们的新年点亮希望的灯火。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