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又猜不透的楼市
“文化旗手”的荣辱得失
“最牛工资单”牛出多少弊端
“一座叫春的城市” 为何获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被争议”历史名人点评之胡适——
“文化旗手”的荣辱得失

王 震
 

1962年2月24日,一代国学大师胡适溘然长逝。当夜李敖这样写道:“别看他笑得那样好,我总觉得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若念及斯人一生的荣辱得失,恐怕非“寂寞”两字足以形容。

胡适,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与另一位杰出皖人陈独秀并列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导思想,并身体力行。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毛泽东当时深受胡适影响,其创导的《湘江评论》每期都要送胡)。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另外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胡适虽身在台湾,但他的学术思想却遭到大规模的严厉批判。学术讨论、学术争鸣本是十分正常的,但在那个年代,却渗透着太多的政治色彩。胡适遭到了全盘否定,胡适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显然这种批判缺乏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

1986年,在国家领导人的点名下,胡适得以恢复名誉。据胡氏后辈回忆,当年批示要求研究孙中山和胡适,并评价胡适“是一心一意要推进中国现代化的”。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受到彻底批判、完全否定,继而“被消失”数十载的知识分子,近年来胡适的大师地位在思想界、文化界渐受承认。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这跟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愈加开明、思想逐步解放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这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大进步。

1932年5月,胡适在自己创办的政治性周刊《独立评论》的《引言》中曾说:“我们这个刊物叫做《独立评论》,因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终其一生,他基本秉持了这种精神,而这也许就是他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深刻的主要原因。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