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菜地”,让市民吃上“平价菜”
舍得花,前提是兜里要有钱
3上一篇 2010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报邀请多位经济学者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热词
舍得花,前提是兜里要有钱

记者 沈娟娟
 

中部崛起、扩大消费、提高收入、加强保障等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关键点,也即“热词”。昨日,受本报邀请,我省多位经济学者对几大“热词”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这些与安徽“对接”。安徽的机遇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有何优势?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经济学者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几大热词中的“安徽特色”和“安徽机遇”。      

提高收入

解读人:郑兰祥

安徽大学金融学教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提高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收入分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政府和老百姓、资本家阶层和工薪阶层、垄断行业和其他部门职工的收入差距上。

我国经济外向型倾向越来越明显,所以要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而前提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想要提高居民收入,首先要从降低个人税负,工薪阶层的收入登记在案,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使得他们的应纳税款减少,税负降低。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扩大政府在教育、公租房等民生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

扩大消费

解读人:周云峰

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城镇市场“拉动”全省消费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从现状来看,安徽是一个内向型的身份,出口较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小,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消费和投资。

消费主要是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年来,这个指标增长速度非常快。从短期来讲,我省居民收入提高后,有能力买,消费较为旺盛;从长期看,国家经济也在逐步转型,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家电、汽车、建材等商品的下乡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农村这个消费市场越来越重视,用政策激励的方式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挖掘农民的消费潜力。当然,农村市场对消费拉动比较有限,最强的拉动力还是来自于城镇市场。

中部崛起

解读人:程必定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考核体系,确保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将工业“短腿”补长

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会议上,国家都提出了“要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我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振兴皖北,都是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招数”。

无工不富,中部崛起要突出发展工业。如何崛起?今年初获批的皖江示范区就是中部崛起的范例——承接产业转移,将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过来,壮大工业实力。中部地区需要承接转移,而东部地区因为环境、资源、成本等问题的限制也要求“转移”,一拍即合。

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崛起的需要,也确实会推动中部崛起,将中部的工业“短腿”补长。而且承接不是皖江一个地方的事,皖北可以通过直接招商或者接受皖江辐射的方式发展自己,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加强保障

解读人:戴培昆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城市弱势群体和农民是“软肋”

社会保障就是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充分就业等的统称。

从民生工程的不断“扩容”,到全国率先实施的医改,以及养老和医疗保障,都能体现出我省对社会保障较为重视。

但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协作。目前,我省社会保障的“软肋”主要是城市的弱势群体和农民这两块,只有在照顾国家财力的基础上“补缺”,才能逐步完善保障体系。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