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之一。中国戏楼在宋、元时期就以神庙戏楼形式定型,但城市里却都是临时戏台,到了明清,才出现固定的戏楼。
从发展时间来看,分为
百戏场地: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而是随观赏者的需要随处表演。汉武帝喜欢举行广场上的大型百戏演出。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夏,京师民观角抵与上林平乐观。”意思是说,在夏天京城的老百姓都去上林平乐观看角抵戏。
寺院戏场:六朝时候中原佛寺兴盛,佛寺成为人群集中的地方。在寺中的各种仪式活动中,佛乐演奏逐渐吸收了世俗的百戏故事,佛寺转而成为人们观看演出的主要场所。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的景明寺: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唐代的演出场所大多与佛寺有关系。
瓦舍勾栏: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
茶馆唱戏:茶园唱戏的历史和酒楼一样,都是城市市民文化发展的产物,在宋元时期较为兴盛。明代酒楼戏楼的出现使得茶园演唱走向衰败,清代以后茶园重又复兴,因为茶园备有点心,供人消闲,少了酒楼的喧闹,更加适合观赏戏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楼戏楼的位置,成为专门的戏园。
戏院戏楼:清代末期的戏园结构,形式上开始接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戏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欧式剧场——兰心剧院,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剧场,台口为镜框式,客座为三层楼。它为中国剧场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样式的直接借鉴。这一时期还部分保留了戏园的称谓。 朱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