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是当年风光占尽的场上人生的无言诉说,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
建筑特征独特
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早期的歌舞杂技表演场门作用较单一,只是登场、退场。有故事的杂剧产生后它的作用就扩大了,名称也复杂起来。戏楼的空间处理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广场、厅堂、厢房、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观演空间。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东西向,面对主体建筑。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处理方式上也有不同。
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且不说戏台前立柱上的对联,单是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它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有无穷的魅力。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绘结合,甚至贴金,洒银,在整体上造成一种鲜艳灿烂的效果。
宫廷梨园风雅无边
历史上从先秦时候就有宫廷演剧的活动,唐玄宗还设梨园亲自参与演剧。但是戏曲表演对于场地的随意性,使宫廷演剧可以一直停留在汉代厅堂庭院式的状态。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以后一直到宋代的宫廷演剧,都是在皇宫现有的宫殿里举行,表演场所是宫殿前的庭院。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永久性的戏台,舞台在厚载门前,两侧有飞桥把舞台和厚载门相连接,飞桥上设有栏杆,在舞台上演出的人可以沿飞桥从两侧走上厚载门。清代是戏楼的鼎盛期。清宫戏楼是在传统戏台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民间的神庙戏楼,又借鉴了当时的戏园建筑,根据皇室演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对戏曲艺术的成熟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比如,热河行宫清音阁大戏台在承德避暑山庄,建于乾隆前期,是当时最大的一座三层戏台。曾在这里举行过乾隆70大寿的庆贺演出。
最古的戏楼与祭祀文化
在神庙举行祭祀性的演出活动自始至终贯穿了中国戏曲史。纵观来说,神庙戏楼是来源最古、出现最早同时也是分布最广的戏楼。
最初的台子是用土垒成。汉代时台子得以发展,必须由工匠监造,改用砖石木材。多是供皇帝游幸用的高台,也用于降神之所,后来逐渐成为庙宇里的固定建筑。唐宋以后,中国神庙建筑形成了较固定的格局,一个完整的神庙包括山门、钟鼓楼、戏台、献殿、正殿、配殿和东西廊房。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庙宇戏楼一般建于寺庙山门的对面,坐南朝北。在地方,戏台因地制宜,造型变化多样。还出现了如山门戏台,过路戏台,水乡戏台等不同形式的戏台。
戏楼戏俗真不少
在老戏园听戏,有很多讲究和习俗。旧时人们认为,二楼舞台两侧的座位最好,称为“官座”。很多观众可能更喜欢一楼靠近舞台正面的座位。这些座位称为“池座”,是平民百姓看戏的位置,也是现代戏楼中最受欢迎的座位。
过去的戏园中还经营很多副业,最有看头的是卖水烟。那时卷烟尚未传入,有钱人抽水烟,穷人抽旱烟斗。水烟的烟嘴很长,卖者把烟嘴在客人眼前一晃,只要客人张嘴,他便把烟嘴送入客人嘴里,然后点燃烟,客人吸时不断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不费举手之劳。当然,堂官把洒了香水的手巾把,准确无误地从一楼扔到二、三楼的搭挡手里,一边吆喝着“手巾把来喽” !很有气氛。不过,这些旧时的风景在现在的戏楼里早已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