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诗三首
美好生活
蟋蟀报秋
3上一篇 2024年10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蟋蟀报秋

王唯唯
 

窗外月色朦胧,白天的雨让空气变得格外清新,阵阵凉风送来的不只是惬意,还有蟋蟀时高时低的浅唱低吟。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蟋蟀,有着“人间第一虫”的美誉。自古以来,作为报秋的使者,没有哪一种昆虫能够像蟋蟀一样,受到人们数千年的喜爱与关注,成为古人诗文中被广泛歌咏的对象,进而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如今六十岁左右的人,或许都有过小时候逮蟋蟀的经历,那是一种很有趣味的儿时回忆。清楚记得,儿时所住的大院家家都是砖瓦平房,墙根下,瓦隙里,草丛中,蟋蟀无处不在。每当夜晚降临,蟋蟀争相鸣叫。“唧唧”的叫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有点谨小慎微,遮遮掩掩,却又是抑制不住天性的释放。这个时候就是逮蟋蟀的最佳时间。

入夜,我和小伙伴们手拿电筒,竖起耳朵,放轻脚步,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四处搜寻。突然,在不远处的墙缝传出蟋蟀的叫声,我们蹑手蹑脚地靠上去。蹲下身子,两眼盯着墙缝,用一根粗细和柔韧度酷似蟋蟀须子的草,把草尖轻轻探进墙缝。如果被里面的蟋蟀看见了,它会以为是同类的召唤,便会探出身子,结果十拿九稳。这是上策,还有下策,那就是逼迫它就范,比如往墙缝里边灌水,直捣它们的老巢,逼迫它们弃家而逃,并在逃跑的路上,将它们生擒逮住。

我们小孩子逮蟋蟀是为了好玩,大人们逮蟋蟀却是为了斗。斗蟋蟀的场地就是一个较大的陶罐,斗之前罐中间立一块纸板,双方把自己的蟋蟀从纸筒里倒进陶罐之后,马上拿掉纸板,让两个蟋蟀见面。若两个蟋蟀离的远,互相没看见,就用一根草做的“痒痒挠”引导一下。待两只蟋蟀见面了,那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只蟋蟀各自拉开架势,先是振翅鸣叫,威吓对方,接着张开两片大牙,冲向前去,打斗起来。打斗场面很激烈。尤其是势均力敌的一对,双双在罐中起落翻腾,声嘶力竭,经过四五个、甚至七八个回合才能决出胜负。败者掉头逃跑,胜者扬起头颅,振翅鸣叫,向主人和观战者宣告,它胜利了!

长大之后,对蟋蟀的民俗文化有了一点了解。斗蟋蟀最早的文字记录,首推北宋末年顾逢在《负喧杂录》中曾提到的:“斗虱战始于天宝间。”那时人们发现蟋蟀有好斗的特性之后,上至皇宫下到民间,都兴起斗蟋蟀之风。在宫里,皇帝经常和宫女、太监一起伏地,为比斗的蟋蟀呐喊助阵。在民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男女老幼都以斗蟋蟀为乐的场景。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经十分精辟地总结道:蟋蟀虽小,却有五大美德。一、鸣不失时,信也;二、遇敌必斗,勇也;三、伤重不降,忠也;四、败则不鸣,知耻也;五、寒则归宇,识时务也。

岁月流逝,人非昔日,而蟋蟀声依旧。在这样寂静凉爽的秋夜,蟋蟀声裹着秋风的韵味,染上草木的清香,忽高忽低、不缓不急、既悠远又清亮。在蟋蟀声里坐久了,有种回望童真的感怀,也有享受自然之乐的快意。

月挂中天的秋夜里,有虫鸣可听,有月光可赏,此境胜过童子焚香,胜过知音剪烛。无论我是睡与不睡,有蟋蟀声近在咫尺相伴足也。正如作家刘亮程在《与虫共眠》一文中说:“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