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我们计划跟随导师何加林先生前往浙江丽水市庆元县写生。10月8日,我们站在了西川村村口。先生提醒我们:“你们可以不用着急动手,先去村子里转转,和当地人聊聊天,体会一下村落文明里,中国人和自然共生的理念。”
山水画的理想,乃是与天地的精神独往来。这么多年,先生的足迹早走遍了全国各地,高山之险峻、丛林之幽深,都在他的毛笔下得以无数次的呈现。如果说这些不断的游历代表着他作为艺术家的执着,那么,对古村落的不断探访,则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担当。
在接下来的写生中,我们都带上了自己的思考。然而,带上思考仅仅是开始。半个月的写生训练,还需要体力、毅力、归零心态、自我反省能力……不亲身经历,无法相信已经拥有大成就的导师何加林先生,和我们一起吃简餐,伴晨雾上山,携夕阳下山,山坳里,土屋前,一画就是一整个白天。
那天,拎着画具从山上下来,收到一友的信息:好羡慕啊,可以和大师一起写生,何老师是不是特有艺术家的范儿?我回过去:这世上艺术家很多,但是我觉得他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从字面看,是再普通不过的8个字,可是在“老师”这个称谓被泛化的当下,却饱含了我们作为学生的敬仰。先生为人堂堂正正却童心未泯、谈吐幽默风趣又直指问题核心。他的一言一行都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作为一个老师,最难的是因材施教吧?面对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且都是成年人,他依旧秉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授课中尽可能尊重每位同学的个体差异,这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仁爱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先生是文学博士,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有一次我把自己出版的散文集呈给他审阅,他笑着说:“你这是要让我拜读的意思吗?”
我当然知道,先生说“拜读”是调侃。但写书的人,怎么可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分享和认可?不过面对先生这样的大家,我并不奢望他真的能抽出时间阅读。然而,他读了,不但读了,在之后的点评作业环节,他甚至特别指出,在绘画创作中,希望我纠正在写作中形成的思维惯性。
先生对所有的同学都是这样,每个人的特质不同,点评指导也不同,就这样一张张作品指导下去,四五个小时又过去了,我们都站不住了,先生还在不断提醒:去观察生活中细微生命的基本状态;要保持表达生命物象的冲动;用艺术感知生命的原动力……这种提醒不断重复着,从写生到创作,贯穿教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