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得云锦织霓裳
心境是画笔,人生是画布
让科学绽放青春之光
下一篇4 2024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裁得云锦织霓裳
——读杨咸海《编匠琢痕》
章玉政
 

一年多前,杨咸海先生发微信来,说他写了一本回忆编辑生涯的书。杨先生是我的前辈,又是校友、乡友,记得初识于一场与徽州有关的会议。会议间隙安排考察,大家纷纷惊喜于徽州别致的风景,而杨先生则四处默默寻访古籍、旧物,返程时携了不少“宝贝”,令同行者大开眼界。杨先生由此成为我印象中的一位“文化痴人”。后来在工作中偶有接触,我才发现杨先生不仅痴迷于传统文化,还敢于创新突破。他所开创的出版经济学,敏锐把握编辑出版行业的时代新风,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出版产业改革新命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学术界誉为在一块处女地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独立完成的专著《出版经济学概论》获安徽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杨先生的精彩显然不止于此。打开这本《编匠琢痕》,我既惊诧于过去对他人生经历的知之甚少,又惊诧于他一路走来的不易、执着与坚韧。他出身贫苦,幼年失怙,自小跟着祖父母生活,靠着祖母纺棉纱挣得的一点钱勉强入学。油灯下,祖母“嗡嗡”作响的纺车声,是杨先生心头炽热不熄的亲情,也是他求学路上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因为此,即便参军入伍,他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一有时间就读书看报,被战友们戏称为“高尔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大学教了八年政治经济学后,因勤于攻读、乐于思考、善于文字,他经人推荐调入编辑出版行业,更是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身兼数任,不辞辛苦,成了出版局大楼里每天最后一个关灯的人。而杨先生职业生涯的浓墨重彩之笔,则从他主持安徽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工作开始。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曾提到,一个好的编辑要兼有“才、学、识”,三者不可偏废。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多面手。

“才”是专业基本功。编辑是手艺活,专业基本功是基础,也是根本,从选题策划到编校加工到市场营销,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杨先生虽然当了总编辑,但每年都要带头责编三五本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丝不苟,所编书籍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殊荣。2003年,杨先生策划出版《简明心理学辞典》,虽有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坐镇”担任主编,但他却四处搜寻心理学著作以备参考,还多次向有英语专长的老编审请教,指出问题百余处,贴满了35张稿纸!这些编审意见,大部分都被辞典编写团队接纳。《简明心理学辞典》后获评安徽省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并由此开启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系列高阶教材的先河。

“学”是专业学养。无论是身为普通编辑还是总编辑,学养是沉淀,更是“底盘”。杨先生曾先后参与《徽州文化全书》和《安徽通史》两部“大书”的组织协调、编辑出版工作,前者计20卷、共6000余万字,后者计8卷、共600余万字,皆是鸿篇巨制,且由于参与编写人员众多,体例不一,观点不一,没有专业的把关、审慎的态度、科学的调度,项目显然很难推进。可喜的是,这两套“大书”最终以较高的编校质量“隆重登场”,广受好评,至今仍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识”是专业眼光。一个成功的编辑,既要勇立时代的潮头,看潮起潮落,更要敢于披荆斩棘,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多年勤学笃思的习惯,让杨先生时刻保持着职业敏感,善于捕捉出版先机,大胆开辟选题方向。在为期16年的总编辑生涯中,他多次颇具先见地策划、编辑、出版《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丛书》《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等引领时代出版风气之作,在全国理论界、出版界引起热烈反响!

当然,在我看来,于“才、学、识”之外,杨先生更有一股乡人嘴中常说的“倔”劲,不仅仅是个体的性格使然,更是一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职业精神。初到安徽人民出版社工作时,他策划出版“徽骆驼丛书”,第一时间想到为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安徽同乡、“两弹元勋”邓稼先立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立即登门约稿。许教授虽慨然应允,但毕竟年岁已高,时有小恙,书稿写作难免有所耽搁。为了按计划时间出书,杨先生在收到书稿后,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编校,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又多番与许教授沟通、讨论,边修改,边校对,边定稿,最终如期出书。“徽骆驼丛书”一炮而红,一版再版,成为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个具有较高美誉度、知名度的图书品牌。

如果说“才、学、识”是一个优秀编辑出版人的“专业标配”的话,那么这股“倔”劲则是一个资深编辑出版人的“职业内核”,如静水深流,波澜不惊之下,其实暗涛翻涌。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匠琢痕》不仅是一个老出版人的自传、回忆录,更是一本关于出版专业法则、职业精神的方法论、教科书。

两个多月前,杨先生打来电话,希望我能为《编匠琢痕》写一篇序。我自揣资历、学识均浅,推脱再三,不敢应承。杨先生却颇为真诚,直接寄来书稿,并奉上手书一封,言辞恳切,令人感动。身为后学,面对《编匠琢痕》这样一本真诚之作、专业之作,何敢赞一言!盛情难却,读有所思,于是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文字,虽不能道此书精髓于万一,却也是有感而发、真情奔涌,权且算作是向前辈致敬的一篇读后作业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