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门积薪
“一往情深”话临涣
下一篇4 2024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寺门积薪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鹿祠街的一隅有一座充满禅韵的寺院。庄严古朴的宋代建筑,古柏参天的院落,虔诚的诵经声、悠扬深远的钟声在晨雾中平添了几分幽静。这里,不仅是一座始建于宋朝的寺庙,还是著名的“寺门积薪”成语典故出处地。

公元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3万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阜阳市),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他排除一些下属南退的主张,为表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准备打败了就焚家全节。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锜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随后与金兀术10万精锐血战顺昌城下,破敌铁浮屠、拐子马队,大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这是南宋抗金的第一次大胜。后人曰:“军非歼颍水,马已蹴关山”。颍民为纪念此次抗金胜利,立修建刘锜庙以祭之。“寺门积薪”亦传为佳话。

因此,清代诗人陈安用气势磅礴的诗意歌颂了刘锜率领八字亲军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阜阳市颍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张凡玉向我们诵读了这一篇诗歌:

刘公祠

陈安

积薪誓死护金汤,夜斫胡营趁电光。

八字亲军归节制,五桥妙略震边疆。

勳名赫奕辉青简,庙貌巍峨压女墙。

可惜当时方偃武,不思乘胜扫搀枪。

颍州(今阜阳市),一个崇尚英雄、缅怀英烈的古朴民风的古城从未改变。在城南新区的阜阳市博物馆里,刘锜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他的英雄故事让阜阳人一代接一代地讲述下去。

在这伟岸高大的塑像前,穿越历史的风雨,仿佛能看到金戈铁马的战争尘烟。据老一辈阜阳居民留下的传说,当年,刘锜为了迷惑金兵显示自己兵力强大,把战马染成黑色,第二天战斗之后再把战马身上的黑色洗掉,以至于把池塘的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因此,池塘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染马池。士兵们更是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渴饮颍河水,饿吃枕头馍。阜阳市颍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张凡玉介绍说:在这场战役中,枕头形状的大馍白天是兵士们解饿的粮食,晚上又是睡觉时的枕头,这就是如今阜阳家喻户晓的枕头馍。如今,来阜阳游玩不买个枕头馍尝尝那就是白来阜阳一趟。枕头馍成了阜城人们崇尚、怀念刘锜大将军的载体。在今天的青颍公园东门广场上有一方硕大的青石石雕,就是枕头馍的形状,底座上铭刻着刘锜大战金兀术的故事。

而今天作为阜阳名胜古迹之一的刘公祠就是为纪念抗金名将刘锜而建造的一座祠堂。它位于阜阳市颍州区西城墙路北侧,在当地又叫刘锜庙,曾在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三次修缮,1939年秋被拆除。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阜阳修道的当家道士常华安多方募化,在原址上修建大殿三间、厢房四间。现在的刘公祠大殿内有刘锜彩色塑像,正殿大门西旁有一通记载重修刘公祠碑记,石碑记载了清乾隆六年次年末孟夏月百日修。

站在祠堂面前,诸多思绪油然而生,阜阳市颍州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张凡玉不禁感叹道:瞻英雄相貌,仰爱国情怀,城池之美固若金汤!

颍州这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禀赋,孕育了颍淮文化,“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随雌雄”等欧苏词章至今传颂。这里的文峰塔、奎星楼、城隍庙、刘公祠、资福寺、一人巷等文物遗迹虽然被历史的烟尘风雨洗礼过,但迷人的传说和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唇齿流芳。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