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跟随“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采访团走进了淮南市。近年来,淮南市围绕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做大做强煤电化气产业链等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这里正凭借自身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上了一条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配套产业的创新升级之路。
电子设备也有了“心电图”
当人的心脏产生不适时,会选择前往医院做心电图进行诊断;如今,在位于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内,安徽高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为电子设备量身定制了一个特殊的“心电图”。
据介绍,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异常或发生故障以及任何非线性负载都会产生高次谐波。传统诊断方法的信号采集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振动法需要与电机进行物理接触,改变了电机质量。同时,此类故障的结果难以解读,需专业人员对其分析判断,不能直观地展现给用户。
由安徽高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在整个设备诊断过程中依托智能化分析,无需专业人员频谱分析,实现诊断系统自动生成诊断报告,在提供电机设备名项劣化指标的同时,给出产生该故障的原因,并给出维修建议,大大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降低了设备维修的成本。目前,此项技术尚属国内独家及全球首创。
安徽高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业林介绍,公司产品和服务现已覆盖煤炭石油、电厂、冶金等十多个行业,提供“7×24h”的全天候设备监测服务,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系统化培训。
二氧化碳还能成为“香饽饽”
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合成,竟可以制成有机材料?这看似离谱的“天方夜谭”如今正在淮南市得以实现。
“前不久,我们企业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一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红兵说道。该公司位于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有效固定二氧化碳约16万吨,其中一期工程每年可有效固定二氧化碳约2.63万吨。
“项目环保优势显著,采用全新的合成路线,生产过程没有剧毒原料,也没有无经济价值的副产物。”毛红兵说道,“我们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过来之后,作为化学原料替代传统的石油提取物,制作成合成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汽车、家具、建筑,小到电饭煲等小家电,具有优性能和耐老化等特点。”
据介绍,这个国内首套大规模工业化的二氧化碳转化生产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将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和碳负排放,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项目投产后,将降低所在地的碳排放达峰的压力,改善当地环境,是为“双碳”政策相关的技术创新示范项目。
毛红兵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拥有催化剂、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十多项相关技术发明专利,并已完成项目产业化的验证,产品综合的机械性能和耐候性能在多元醇市场上国际领先。
“煤头化尾” 激发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淮南市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作为该市做大做强煤电化气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园区围绕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抓招商、建项目、优环境、推改革、强保障,做好“煤头化尾”文章,着力激发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谢磊介绍,园区引进的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一期)项目、淮南赛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项目、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碳捕集)等,是园区大力培育的化工新材料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目前,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已投产企业1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家,高新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同时,园区绿色减碳经济初具规模,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锁定“固碳”新技术,构建了中安联合(二氧化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碳捕集)→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碳利用)→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碳产业链延伸)的循环低碳经济产业链,形成了以产业链关联为纽带的产业集群。该条产业链年产值超200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
谢磊表示,下一步,园区将把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紧扣“高质量”,瞄准化工新材料赛道,推动基础化工强链、精细化工延链、化工新材料补链,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化,构建“零碳”产业链,打造“零碳”产业园,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安全、绿色、节约、集约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安徽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