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虑
舳舻千里
3上一篇 2024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舳舻千里

射蛟台文保石碑
汉武阁
 

据正史典籍《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狩猎,驾临盛唐地,向西遥拜九嶷山,望祭舜帝。登上天柱山,又从寻阳改登舟顺江东下。

船队抵达枞阳江段时,忽遇狂风恶浪,汉武帝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他挽弓搭箭,箭指之处果然射中一只蛟龙。众人协力将蛟龙缚住,顿时风平浪止,晴空如洗。江岸军民,万众腾跃,欢声雷动。船队千里不绝,一字排列在枞阳江面,旌旗招展,笙鼓振天,威伏四海。汉武帝按捺不住满腔浩然之气,慷慨抒怀,写下《盛唐枞阳之歌》。

《汉书》中对汉武帝江中怒射蛟龙传奇故事的描写,也正是成语“舳舻千里”的出处。“舳舻”,即船尾和船头。“舳舻千里”的意思就是船多,船队首尾相连、千里不绝的壮观场景。苏轼在《前赤壁赋》里也写下:“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安徽省铜陵市的一个小县城,它就是枞阳县,古称宗子国。汉武帝怒射蛟龙的传奇故事,掀开了枞阳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页,也持久地浸润着枞阳人的文化和日常生活。

枞阳县文旅局长刘毛陆介绍道:枞阳县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它以前是安庆管辖,后被划入铜陵管辖。在枞阳老县城达观山的南麓山巅,仍保留着一块枞阳县人民政府立下的射蛟台文保石碑。射蛟台下,自后街一直延伸向枞阳长河边的这一片巷弄,被称作“蛟台里”。不远处的连城湖小缸窑口,是传说中蛟龙中箭处的一座小山,枞阳人取名“落箭墩”。落箭墩乃至镇蛟庙、水府庙、楚中祠等更多与射蛟传说有关的古地名,汉武帝射蛟的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留存于民间记忆之中。

射蛟台,又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弯弓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此石后被临近某单位建房时所毁。2023年8月24日,在县文旅、史志部门的共同协力和见证下,失散多年的枞阳上码头“蛟台里”碑刻回归故里。

射蛟台一直是安徽省枞阳县历史中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于此留下了大量诗章。姚鼐的《夜抵枞阳》诗云:“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清顺治四年,铁骨御史左光斗公的女婿、方文曾筑庐于射蛟台下。他痛哀国破,浪迹江湖,终身不仕,隐居于江滨古镇枞阳。他在《初度书怀》一诗中写道:“流落江湖岁晚回,卜居预指射蛟台。独怜江上鲸波恶,万古还思汉武才。”诗外之意很多,故国之恋和流离人生的种种情感,如江水东流,言之不尽。

时至今日,在枞阳新县城的中心区域,一座以“一山一水、刚柔相济”为设计理念的汉武文化生态园景区,迎接着远近游人的到来。景区内气势恢宏的浮雕文化墙集中展示了包括秦皇南巡、汉武射蛟等故事在内的七组枞阳传说,漫步在山间步道,吕蒙亭、春晖亭、惜抱亭等一阁八亭,将历史上的枞阳娓娓道来。

来到山顶,便是汉武文化生态园的主景观——汉武阁。若恰逢夕阳西下,雪白的塔身和塔顶的琉璃瓦仿佛在晚霞中熠熠闪耀着历史的余光。极目远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枞阳城尽收眼底,天边几朵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正像极了一条闪转腾挪的蛟龙,在长河的波涛里掀起惊风骇浪。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