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镌刻合肥名片 “智慧革命”迎来科技创新
2023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之重器”镌刻合肥名片 “智慧革命”迎来科技创新

记者 张亚琴 实习生 程东昕然/文 星级记者 黄洋洋/图
位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大科学装置是开展基础研究的利器。近日,记者一走进位于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一栋栋充满科技感的白色建筑就映入眼帘,这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它是继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之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四个大科学装置,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中优先部署的大科学装置,为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第一个落户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国之重器”在这里发光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全面建成后,将是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聚变工程堆核心部件的研发和聚变工程堆的建设保驾护航。

提起这些大科学装置,不得不提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目前,合肥未来大科学城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8个。其中,建成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2个装置,在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BEST)装置、 合肥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设施 4 个装置,开展超级陶粲装置、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2个装置预研。

在这里,你不仅能体会到“科技、安全、生态、国际化” 理念,而且会对着力打造“科研圣地、田园耕地、旅游胜地”相得益彰的科学新城有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致力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设施集群,完善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城市服务等功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和“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先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一大批国字号品牌。近年来,合肥市依托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持续巩固创新优势,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2022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7个百分点,投入469.5亿元、 同比提升19%;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数达 6412户;跻身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较上年提升15位。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除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外,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第二个获建,国家实验室首批首个挂牌,国家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落户运行。人造太阳、稳态磁场、热核聚变、悟空探秘、墨子传信、 九章计算、本源司南、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重大成果在肥诞生。

坚持做“有用的科研”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 理念,构建闭环式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成立实体化运作的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联盟,促进跨区域成果落地转化。一年以来,摸排高校院所可转化的科技成果 3529 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肥成立企业517户。“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在坚持做“有用的科研”的基础上,强化“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应用研究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建立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机制,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发榜项目超过500项,揭榜成功超160项,达成揭榜研发合作金额超过6亿元。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合肥始终在坚持。在这片创新的天地,一大批科学装置提供研究平台,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让合肥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一直奔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