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日,诗人文友三五为伴快然成行,徜徉在山青水碧的皖南山区,贵池梅村所至之地,眼前处处皆为景。黄田村坐落在梅村镇北部,亦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绵延的龙舒河奔流不息,绕村而过。山水之间散落着22个自然村庄,静静的。
依山傍水的黄田村地域广袤,由过去的黄田、灰坑、南冲等三个村合并而成,周边与梅街、殷汇两镇接壤,全村人口约两千余名。在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上,龙须河如灵动的音符缓缓流淌,蜿蜒而下汇入池城母亲河——秋浦河。沿河踏歌而行,两岸古柳成行,绿草青青,河床上布满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富有诗意的优美风光扑面袭来。
谁不说俺家乡好。生于斯长于斯,当地人动情的述说透着深深的家乡情结。据悉,大楼山又名大龙山,高山上的茂林修竹常年葱茏,清流激湍,古木参天,此地幽雅清静之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之。早闻富有文艺情怀的贵池区政协副主席吴淞先生心系家园,曾盛情邀请省市名流学者数赴黄田,攀大垄深山,访宋代碑文,寻摩崖石刻,登乾隆义盛桥,探秘长生洞穴……揭开了古老村落的神秘面纱。尤其今年初春,牵头开展了《大楼山悟真寺记》石碑抢救性发掘和保护,考证黄田《大楼山悟真寺碑记》石碑刻于明代万年八年,距今443年,碑文计657字,详细记述了大楼山地理方位和悟真寺的来龙去脉,由碑文可知悟真寺创建于唐天祐年间,距今已1100余年。一行访客兴致盎然,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马不停蹄地向着闻名遐迩的大楼山进发。不一会,村支书指着不远的一处陡峭半坡,称竖有宋代碑文。这让大家有些惊喜,决定实地去探访一番。山道阴湿,小心翼翼地攀爬百步之后,可见不大的一块石碑竖立在巨石穴里。侧身低头上前仔细端详,依稀可见碑文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传说是记录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九上大楼山的一段历史。文化名士葛洪世称小仙翁,一生著述颇丰,云游至此说明黄田真可谓物华天宝之地。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行至马岭组一户平房农家时,看到了兰花草,不由想起了这首经典民谣。已近午时,稍息片刻后,突然看见一名五十开外的村民步履矫健,急匆匆向回走。一旁的村干部笑了,向他打起了招呼:“哎,陈国珍呀,你刚才是在上山种植来吧。”我近身一打量,这位中年汉子个头不高,身材显得精瘦,貌不惊人。然而说起花草种植却是侃侃而谈,在深山里钻研种植技艺二十余载,深悟其道,绿色家园在他的经营下蒸蒸日上。
路边聊了一会,从院子里飘来一阵阵香味愈发吸引着众人。据说这个质朴的中年人带头在山间地头套种了十几亩黄精,将当地的一些荒坡草地变成流金淌银的黄精枝。他开心地说道:“近年来种的黄精长势喜人,销量也不用发愁,许多都远销到亳州药材大市场等地,每斤能卖到十多元呢。”漫步在农家大院里,花开香四溢,令人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