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有特色”“服务有质量”……近年来,阜阳市围绕持续完善“双减”方案,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细,形成并推广了一批有品位、相匹配、精而美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及家长对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需求。
如今,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以及特色课程的双重助力下,阜阳市颍州区、颍上县、太和县三地开展的课后服务正不断提质增效,并向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下午16∶00之后,阜阳市颍州区苗桥小学的操场上,练习足球、武术、啦啦操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在舞蹈教室内,排列整齐的学生正在进行压腿训练;在电子琴教室内,绵延不绝的音乐声在此传出……
“每周二到周四,学生就打破班级界限,实行走班教学。” 阜阳市颍州区苗桥小学副校长吕乃敏说道,“学生们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中发展了兴趣,培养了爱好,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在阜阳师范大学附属颍上第一小学,通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将木材零件不断组合,一辆辆四轮木头小车在手中制作完成;在另一边的陶艺教室内,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为陶泥塑性,教室后方的架子上则摆满了制作完成的陶艺作品。
阜阳师范大学附属颍上第一小学副校长宋阳阳介绍,该校目前开设了陶艺、围棋、国际跳棋、木工等18门特色课程,涵盖科技、艺术、体育、劳动、语言五大类,服务学生1736人。
“学校依据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学生按照自愿报名、自主选择的原则,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选择特色课程,趣味先行。”宋阳阳表示,用特色课程为课后服务奠基,使学校特色在课后服务中得到了增值发展,构建出了自主多元、培优的“新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科技” 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在课后服务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如何从“零”化“整”,也是其提质增效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近年来,阜阳市教育部门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着力使课后服务从线下零散管理走向线上统筹管理,为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在此背景下,阜阳市颍州区、颍上县、太和县现已开始使用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设置多个端口,可实现大数据监控分析、课程资源服务、资料集聚整合,并为课后服务建立数字档案。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信息化、大数据带来的最大优势在于让课后服务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局部’走向‘整体’。” 阜阳市颍上县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王家良说道,“使用管理平台更有利于清晰了解各个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情况、老师操作的情况、家长的反馈情况,真正促进课后服务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通过使用课后服务平台,如今各级具办人提出的问题已能够及时回应解决。
“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让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也得到简化。”宋阳阳说道,“平台自动生成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分析表,还可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对课后服务工作统计分析的需求,为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课后服务已在阜阳“生根发芽”
在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以及特色课程的双重助力下,课后服务的“种子”已在阜阳市颍州区、颍上县、太和县三地“生根发芽”。
其中,颍州区为提质增效做好课后服务升级工作,除了进行部署、培训、调度和推进外,还特邀上海崇明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方华就“双减”工作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形成新的课程思路、育人路径,开设多元融合课程,真正实现“五育并举”。
颍上县则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领导机制,建立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前期规划、中期检查、年度考核的监管机制,确保课后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进行。
截至目前,阜阳市颍州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覆盖率100%,有需求的学生覆盖率100%;颍上县39个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学校开展率100%,9217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共惠及16万余名学生;太和县306所中小学目前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参与教师7000余名,惠及学生近20万人。
此外,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阜阳市16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服务时间全达标,共开设140余门不同科目特色服务,提供服务教师5.7万,外聘校外专业人员1032人,服务学生108.8万,学生参与率达94.9%;到2023年底,阜阳市每个区(县、市)都将至少完成创建1所“阜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