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市场出现每杯6200元的咖啡”的消息引发关注。11月15日,记者来到销售6200元咖啡的咖啡店,但现场已经没有这款咖啡了。店员解释,这是根据老板的要求暂停销售的,“豆子数量有限,目前预订掉了两杯。”
一杯咖啡6200元,让人咋舌,但不乏先例,比如深圳一家饮品店一杯橄榄汁就曾售价1000元。对此,当时网友们纷纷评论:“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就是有钱人的快乐?”
6200元一杯咖啡,相比于正常的市场价,显然过于离谱。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餐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定价,按规定明码标价,因此也并不违规。店家也声称“咖啡不是民生保障用品,没有政府指导价,最终的价格可以由商家自行决定。只要明码标价,就算是‘天价’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买不买的选择权在消费者手里。”
但问题在于,并非只要“明码标价”,就可以任由店家漫天开价。“明码标价”也必须符合物价的定义,即价格不应与价值相去太远。对此,一线执法人员也提醒,“咖啡卖多少钱”由商家说了算,可前提是诚信经营,“商家既然说用的是BOP冠军豆,应当向消费者证明这一点。如果证明不了,那就涉嫌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法查处。”
还让人关注的是,6200元一杯咖啡,卖给谁喝?6200元一杯的咖啡,也终究只是咖啡。如果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大气粗,不在乎烧钱式的消费,那么,这本身就有畸型消费之嫌,显然不应迎合。
店家开发新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也赢得更多的细分市场,确实无可非议,但“6200元一杯咖啡”恐怕并没有这样的初衷,比如“目前预订掉了两杯”的惨淡经营,本来就应在店家的意料之中。那么,这种匪夷所思的天价,恐怕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个营销噱头而已,而且是个失败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