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in,被称为“可取代iPhone”的“首款专用AI可穿戴设备”刚刚发布。Pin是取英文“别针”的意象,实际上是一款像胸针一样固定在衣服上的可穿戴相机,通过激光投影仪将显示界面投射到手掌上,配备与ChatGPT一样敏锐的虚拟助手,可访问网络。
智能可穿戴设备多了,从智能手表到VR眼镜,智能别针的特殊之处在哪儿?有AI加持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在于,它的“穿戴性”更隐性,更没有机器入侵感,对“人”的外观改变更不显山露水。想想看你戴着智能头显,整个人如同从电影《异形》所展示的空间中走出来一样,有一种高调的科技感。而一个“别针”呢?主硬件“别”在领子上,显示器“握”在手心里,如此低调日常。
一个可观察的角度是,智能设备对“人”的改造正在深入——无形化本身就是深入的特征。越是无形化,越彰显出一种人机合一的状态,越强化了人作为“技术具身”“智能身体”的生存状态。初期智能设备对人的肉身而言,是“穿戴”的,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再后来智能设备对肉身而言是“包裹”的、“连接”的,身体与无人驾驶汽车连接、与VR健身设备结合、与VR智能眼镜的视野交融;未来,智能设备则会是“嵌入”的,与人的本质交缠在一起,更加深入却也更加隐形。
随着脑机接口、生物芯片、人工智能等的进一步应用,技术将通过智能媒介进一步对人的知觉、意识、意志产生缩放、转换、变形的效应,既重塑人的自身,又将重塑人所能体验的世界。当下我们所防范的伦理问题,主要是智能设备对人的生物信息、财产信息及各类隐私的滥用,而未来,防范的则是“人”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价值判断被参数更改、变形、规训。
可以预见,围绕“智能身体”这样的新实体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问题丛。在应用层面最应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法律规范和如何制定技术标准,确保人能够掌握人机合一状态下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从一个“别针”开始忧虑这些,似乎有点过度推理,但未来总是突然降临的,就像今年之前大多数普通人还不知何谓“大语言模型”。“别针”所勾连的未来,也不远了。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