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第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套引进版科幻小说在中信出版集团“智能出版”展台展出。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劲头十足的大模型相比,这套小说的亮相显得相对有些“内敛”,却也引来了大家的驻足与关注。2023年开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如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开启了AGI(通用人工智能)被大众接纳的时代。
出版虽被视为“夕阳产业”,但面对技术浪潮,面对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涌现,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在哪些层面上能真正解决出版的痛点?技术工具是“纸老虎”还是“真利器”?编辑等岗位是否会被AI替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启了一次结果未知的实验。
为什么选择这套科幻经典?
在众多的选题中,有一套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血与锈”系列。这是美国科幻作家保罗·巴奇加卢比的科幻三部曲,包括《海洋之神》(Ship Breaker)、《淹没之城》(The Drowned Cities)和《图尔之战》(Tool of War)三本,原书陆续在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出版。前两部《海洋之神》和《淹没之城》分别斩获了2011年迈克尔·普林兹文学奖金奖、轨迹奖。而巴奇加卢比本人也是星云奖、雨果奖等多项大奖的获得者,还是科幻迷心中的反乌托邦大师。本套书的文本水平较高,而且是获奖的经典作品,第一本因为来稿较早,已经完成了翻译,而后面两本尚处于待翻译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很理想的,因为编辑也能更好地对比和鉴别质量。
虚构类作品给予AI技术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技术应用结合层面,考虑到图片结合的可能性,科幻小说这类文学产品颇为合适。虚构的未知之境、无穷尽的想象世界、天马行空的故事设定,都为画面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也符合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将技术应用于画面生成。何况这套作品对故事场景的渲染和描写非常精彩,极具电影画面感,这也为AI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在创作之初我们便充满了期待。传统绘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本身的技能和创意。一张插图的创作包括需求分析、构思、绘制草图、线稿、上色、调整、完稿等多个阶段,而完成一张插图的初版一般需要3~5天,如果遇到创作瓶颈,可能会一直卡在一个阶段无法前进。以这套小说为例,每册配以5张插图,如果从零开始绘制,可能需要2周以上的时间,这还不算后期三审、质检后反复修改所花费的时间。
AI绘图会缩短创作周期
首先从插图入手。我们根据文本先提取关键场景,总结画面场景、主体、视角等提示词,利用Stable Diffusion工具,再根据生成的画面风格进行调试。如《海洋之神》的其中一张插图,从油画风到写实风再到漫画风,我们调试了三版,最终选定了主体线条流畅、光影对比强烈、冷色调为主、略带未来感的图像风格。看到定稿的那一刻,我们初步见识了技术的强大,也惊叹于AI对画面的精准把控。
通过训练模型学习绘画风格和规律,AI可以自动调整设计元素和色彩搭配,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生成高质量图像。与传统绘图相比,AI在绘图阶段至少可以减少“部分构思、线稿、上色”等三到四个环节,缩短近一半的整体创作流程和时间。像这样的套装书,不到2周就可以完成首批画面风格和表现方式的探索,后续分册可以延续之前的画面风格。因此,AI绘图的主要优势在于简化流程和缩短创作周期。
虽然通过AI可以提高画图的效率,降低绘画的技术门槛,但人的创意和审美仍无法被代替,在拟定提示词的时候,更加体现的是作为提出创意的人的主体性。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便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AIGC时代就如同工业革命,图像、形象内容的制作成本下降、门槛降低,产品制作工艺的价值变低。
有了前期插图设计经验,我们在创作主视觉形象时更加注重设计理念的构思。结合书中三位主线人物的特征,我们设定了故事背景环境,背影大小成鲜明对比,以末日科幻感的暗色为基调,配以光影衬托人物的成长与觉醒,突显出在末世中迎接希望的氛围。正如画面中传达的力量一样,即使乌云密布、身陷泥沼,前方永远是强大的自己,背后依旧充满光亮。
AI翻译是否技高一筹?
作为编辑,深知一份优秀译稿可以极大地减少繁琐的编校工作。为了更好地比对人工与AI翻译的差异和效果,这套科幻小说的第1本(《海洋之神》)已经完成了人工翻译,第2、3本(《淹没之城》《图尔之战》)则大胆采用了机器辅助翻译加人工审校。在翻译时间上,机翻辅助比原来缩短了3~6个月的时间。但从翻译的效果看,只能说差强人意。AI在翻译时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某些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导致翻译不准确或者不自然。这部分在翻译小说的时候表现得较为明显,需要人工介入的工作量较大。整体而言,AI在英译中方面的能力尚存在一些不足。后来我们又对比了非虚构作品的文本,虽然也存在问题,但比虚构作品的水准高不少。
AI的文字能力在于综述和生成文本,从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对这方面能力应用和结合得最为广泛的是营销素材的生成。为了实现出版平台的新一轮跨越式升级,中信出版也正在构建一个智能出版平台。这个平台提供了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工具箱,覆盖翻译、策划、审校、数据监控、营销物料等各个环节,并最终集成为一个智慧出版平台。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是营销素材的生成,如何把已有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形成有观点、有质量的文本,是提升效能的当务之急。技术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研发,并初步形成了与AI相结合的营销素材生成端口。
从这次的测试来看,经过AI的全力“配合”和小伙伴们的奋战,在人机交互中,“血与锈”系列终于上市了。在AI技术与出版的结合中,我们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意识到了人在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少现阶段AI还是更侧重工具性的一面,真正伟大的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创意与点睛。
据《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