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冰淇淋“酒”气盛行。在线上购物平台、外卖平台,茅台冰淇淋、马迭尔朗姆酒味冰棍、绍兴黄酒棒冰等销量非常可观,有的产品售后评价就达5万多条。线下,各类酒精冰淇淋更是卖得火爆,很多小卖部里都有销售,其中一些小卖部还位于中小学校附近,引发大众关注。(9月21日《法治日报》)
冰淇淋为何“酒里酒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年轻人。随着消费者迭代,白酒走向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步伐加快,年轻人理所当然成了白酒品牌的“必争之地”。于是,许多酒企在产品和品宣上都做出更加年轻化、时尚化的布局,酒精冰淇淋和酒瓶冰淇淋应运而生。事实上,品牌拥抱年轻群体固然是一种趋势,有利于延长生命力,推动产业转型、换挡升级。然而,白酒是特殊产品,年轻化要有度,如果将触角触及未成年群体,很容易滋生隐患。
一方面,有可能危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一者,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不宜鼓动消费含酒精的食品。二者,无论是酒精冰淇淋还是酒瓶冰淇淋,都暗含着“酒”的诱惑,在各大品牌、销售方的大肆宣传下,有可能起到变相鼓励未成年人饮酒的不良诱导。
另一方面,有可能触及法律红线。按照国家标准,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属于饮料酒,未成年人不能食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了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注“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对于酒精冰淇淋,如果其中的酒精含量超过0.5%vol,则属于酒类食品,不该向未成年人出售。但据调查显示,很多商家未对酒精冰淇淋标明酒精含量,外包装上也没有“商品包含酒精”“未成年人请勿食用”等风险提示。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顽味”香水到“断片雪糕”再到“酱香拿铁”,各大酒企各显其能,白酒跨界高歌猛进,的确让年轻群体感受到了白酒产品的活力与联名生产的新意。但反过来看,如果白酒跨界“狂飙”突进而不加节制,隐患丛生不说,还容易起到反作用。因此,跨界营销可以有,但必须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