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产品溯源”,大家肯定不会陌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品质可控。但是,你知道么?产品溯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1998年,潜山市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兵器,上面镌刻的一行铭文,吸引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廿四年上郡守臧造高奴工师竈丞申工隶臣渠。
看到以上一行字,您是否一头雾水,难解其意。其实,这就是春秋时期的产品责任制——“物勒工名”,可以说是古代的“产品溯源”,大意为制造者将自己名字等信息刻在器物上,以便质量检验和日后追査。
这件珍藏在潜山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廿四年上郡守臧戈。潜山,春秋时皖国所在地,安徽简称“皖”源于潜山。潜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5000多年前,“薛家岗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原始文化;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一代名家存留下的艺术珍宝。
潜山西北部山峰连绵,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淮服之屏障,江介之要冲”之称。三国时期,因其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既有吴魏征战的金戈铁马,也有小乔初嫁的浪漫缠绵。秦汉至明清,潜山境内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胜枚举,也留下了诸多珍贵历史遗存。
潜山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上万件,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青铜器及各式兵器,不少堪称全国之最。在彰法山战国墓葬群里,出土了戈鐏、矛镦、剑等大量的兵器。这些兵器距今已有2000余年,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精美,不仅是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也是上层人士标注身份的重要信物。
这件“廿四年上郡守臧戈”,长17厘米,阑高12厘米。援上扬,中起脊,双面有刃。阑侧有三个长方形孔和一圆孔,末端弧状向上,上下及末端均有刃,近锋处随葬时断残。内两面铸刻铭文22字,一面近穿处铸阳文隶书“上”字,右上侧阴刻小篆“徒”字,一面阴刻小篆“廿四年上郡守臧造高奴工师竈丞申工隶臣渠”。由字面不难判断,意为秦王政二十四年上郡高奴出产,上郡守臧监造,工师“竈”监管,工匠小吏“申”负责,服刑的犯人“渠”制作的。
短短一行字,把从生产到监管的各环节责任人信息记录了下来。一旦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便可按图索骥、追根溯源。这行小篆相当于青铜戈的“身份证”,即便在今天透过文字,也能够了解到这件珍贵文物的信息,充分体现了2000多年前的中国对工程质量监管之严格、制度之健全。透过这些珍贵文物,依稀窥见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流金岁月。秦代之后,历代一直延承“物勒工名”之制,这也是如今考古发现不少文物做工精致的根源所在,也留给后人诸多有益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不需要在产品上刻写工匠的姓名了,正规产品出厂时即标明了生产厂家,这也能算是现代化的“物勒工名”了吧。
时光流逝,春风又生。如今,这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千年之后褪去锋芒,留给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 据安徽文旅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