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所高校学费掀起涨价热潮。包括上海、四川、吉林等地陆续调整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标准,上涨幅度在10%~54%不等。全国多所公办高校学费跃升至每学年4000~8000元。按照多地已公布的收费标准通知,此次学费调整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在标准调整前入学的老生不受影响。(9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
上一次高校大规模学费上涨,还是在2013年,已经相隔十年之久,所以此次多所高校集中上调学费价格,引发了大众格外关注。此次,高校涨学费的理由也很有底气,诸如财政拨款减少、学校支出增加、物价上涨等,潜台词就是学费太低,学校入不敷出,非涨不可了。学费上涨可以理解,但是,一些高校上涨幅度高达40%、甚至50%以上,就令人难以接受了。
当前,我国高校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补助,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费价格则受政策控价限制,公办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多年始终保持稳定。可见,通过政策限制高校学费价格,实则是在兑现公共教育的公益性,不能一味追求教育市场化,导致学费价格过高,超过普通大众的承受能力,进而削弱受教育权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4.9万元,农村居民2万元。可见,高校学费上涨,对城镇居民影响较小,但对农村居民影响非常大。这两年,很多家庭经济收入下滑,高校学费上涨犹如雪上加霜,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因此,高校学费上涨需要合理有度,应严格测算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禁止随意涨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不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培养人才,为国家竞争蓄力。高校要站在更高的立场,全盘考虑学费上涨问题,不能因学费过高,而阻碍了年轻人的求学之路,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