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文!
2023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怎么做?
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本次《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民生的改进,这些领域都需要金融服务,另外,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也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

长期以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挑战在于农业大多数时候属于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的产业,加之农业主体通常缺乏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为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此前就设立了再贷款等精准滴灌工具。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廖博表示,预计人民银行将继续增加结构性贷款投放,以支持金融机构为“三农”领域提供资金,发力方向将集中于为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其中,支农再贷款最值得关注。金融支持“三农”领域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延拓,特别是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实际上,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根据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业内专家认为,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体呈领域覆盖性广、政策工具针对性强、资金投入规模大等特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本次《意见》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渠道缓解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其中,一大症结就是解决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抵押担保物的痛点。对此,金融机构已有不少探索。例如,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有的银行小微等线上金融产品审批周期从过去的1~2周缩短至现在的1~2分钟。又比如,“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这种“传统手段+现代工具”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也在银行业逐步推广。

同时,与此前以不动产为主的抵押担保不同,不少地区也在探索依法合规拓宽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本次《意见》建议,可创新开展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商标权质押、农业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业务,切实发挥农村资源资产的融资功能,真正让农民手中的资产活起来。

“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其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能够获得金融市场认可的抵押担保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宇彪表示,《意见》创新地提出多种抵押或质押业务,可以充分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农民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跨部门联动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既要坚持回归本源、履行责任、支农支小,也要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注重发挥政策合力。

实际上,金融支持绝非大水漫灌,而要有所侧重,真正做到支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并提供综合服务。《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表示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合理满足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融资需求”。

有专家告诉记者,财政、金融、产业等多部门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应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财政部门主要发挥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作用,金融部门主要发挥对有生力量的支持扶持作用,产业部门主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彼此职能定位相对清晰。另一方面,工作要充分协同。民生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几家抬”作用。

本次《意见》也提出了相应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推动“银担”线上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代偿效率,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支持探索投贷联动模式,鼓励通过农业农村投融资项目库推送重大项目信息。发挥财政、信贷、保险、期货合力,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 据《金融时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