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视角
2023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视角

 

据《农民日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进行全新思考、深入剖析,探索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从现状中正确看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趋势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工作,监管部门提出服务的系列要求,金融资源的投入已经很大。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从涉农贷款总量来看,已超过同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但从结构上来看,真正投向农业、农民的信贷资源较少,金融资源不足仍然是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实际上,“金”只是外在表现和承载形态,“融”才是内在目的和根本方法。新时代乡村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强调“金”的外在表现和承载形态,而且更加注重“融”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一是融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改变金融存在的形态,从原先过于中心化向泛在化转变,就像糖一样溶入水中,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二是融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通过服务触达和产品创新,知民所需、解民所困,融通城乡经济内循环、微循环。三是融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通过金融之手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融汇聚合,利用金融的撮合中介功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供需高效精准匹配,使乡村的要素市场活跃起来,让要素的价值充分激发出来。

从问题中有效瞄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

第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仍然存在三个非对称性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与乡村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存在“两张皮”问题。二是信用不对称,农民对自身信用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金融机构投放贷款也需要找到真农民、真农业,才能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三是信心不对称,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乡村社会发展中金融服务提供得不及时、不充分,直接影响乡村社会对金融服务的信心与期待。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性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也反过来会影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

第二,农村金融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一是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从发展实际看,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天然弱质,农民居住分散,广大涉农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多,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二是农村地区的数字化程度仍然不高。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水平,但乡村数据资源分散、“数据烟囱”大量存在、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利于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化手段、数字化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从发展中全面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科技性、融合性、创新性,应用平台化思维,深化数字化经营,推进场景化服务,全面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打法、新生态。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按照粮食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全链条,搭建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贷款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大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国家级制种大县等支持力度,加强对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金融服务。三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助力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建设发展。四是助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农贸农批市场发展,支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服务好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二,助力产业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搭建“从基地到餐桌”的蔬菜产业链、“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奶业产业链等生态场景。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中,完善利益链条,通过金融要素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一是在创新中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二是以科技赋能顺应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广泛获取应用农业产业链数据,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三是充分共享,充分整合乡村各类资源,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第三,走近农民群众,下沉金融服务重心。针对乡村基础金融服务不足的短板,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优势,从乡村基础金融、非金融服务入手,以数字化、平台化的思维,下沉服务重心,降低服务门槛,把银行的服务从“窗口”送到“村口”,从线下到线上,让农民群众感受到金融的温度与亲切。加大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投放力度,强化金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通过引入土地确权、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订单等多维数据,对农户进行信用画像,创新线上贷款产品,让偏远地区的农民,只要点点手机、提供相关数据,就能获得贷款资源。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