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回想它们当年的模样
2023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看文物,回想它们当年的模样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图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好奇,这些承载时间和记忆的文物,它们曾经历过什么样的场景?它们曾经是如何被使用的?它们曾经是否也被视为珍宝?它们曾见证了怎样的历史时刻?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力的风,一起回想它们当年的模样吧。

珊瑚翡翠朝珠

时代:清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员着礼服(朝服、衮服)、吉服(龙袍)和常服时佩戴的一种装饰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因而,朝珠的使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身份、不同场合所佩戴的朝珠,各不相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珊瑚翡翠朝珠,周长142厘米。朝珠由108颗镂空的珊瑚和四颗等距间隔的镂空翡翠佛头串成。一翡翠佛头下还垂一葫芦状佛头塔,并联以如意形背云。

朝珠是由佛念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服特有的佩饰,因是上朝时佩藏的珠饰,故称“朝珠”。清代朝珠多以蜜腊、珊瑚、琥珀、绿松石、水晶、沉香木等世间珍物为之,珠数108颗,与佛念珠相同。

这108颗主珠的材质、大小、形制、颜色完全一致。在108颗主珠中,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与主珠材质、颜色、大小不同的大珠,共4颗,称作“分珠”,俗称“佛头”。在位于颈后的那颗佛头之下,连缀一个塔形饰物,称为“佛头塔”。下垂一个椭圆形玉片,悬挂时,玉片处于人体后背,名谓“背云”。绦末端垂一颗坠角。在佛头塔左右两侧穿挂3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称为“记念”。佩戴时,这一串“佛头”“佛头塔”“背云”和“坠角”均从颈后垂于后背,“记念”则垂在胸前。

清制规定,只有皇室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上朝时才能佩戴朝珠,这件朝珠质地上乘,精美典雅,红珊瑚与翠玉相间,色彩斑斓,精美绝伦,是一件达官显贵的重要饰物。朝珠作为清代礼服特有的配套装饰,与礼服一并承载着“敬天法祖”的统治思想,体现着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作为有形的文化载体,它们也成为今人解读清代服饰文化的工具之一。

象牙萝卜

时代:清

象牙萝卜,清代牙雕作品,长20厘米,195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移交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通体由象牙琢成。萝卜衬以稀疏的茎叶,使作品不显单调,增加了造物的情趣。萝卜上立一蚂蚱,似正在咀嚼鲜嫩茎叶,但似乎又怕自己被意外袭扰,双腿弯曲,准备随时逃走。

这种精细小巧的牙雕作品,起于明而盛于清。明人喜欢淡雅、精致,清代承袭前代遗风,更加崇尚精细、雅致。当时象牙雕刻名匠分江南、广东两派。江南派特点是奇峭清新,气韵生动,而广东派则纤细精美。这件牙雕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力求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白中带黄的色调与表现出明暗的雕琢技法相结合,使造型充满立体感,而细腻的质地使人感触到它温润的肌理。萝卜上的秋虫又构成了生机盎然的景致。应属广东派牙雕大师的精心之作。

骨雕人头像

时代:新石器时代

1982年4月,考古专家们在陕西省西乡县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骨雕人头象,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个。

在陕南汉水的上游有一条支流名为牧马河,它像一条蓝色的彩带流经西乡县全境,在县城附近形成山间盆地。相传汉高祖刘邦屯守汉中时曾在此牧马,故得此名。远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劳动生息,留下了一处处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何家湾遗址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处。当清理这里的第四文化层(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堆积时,发现了一个“小泥球”样的东西。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回忆:“当时赶快抹去上面的泥土,这才看出上面还有鼻子、眼睛和嘴巴。发现是个骨雕人头像。”

后经鉴定研究发现,人头像是以兽类肢骨为材料,面部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五官清晰,比例准确。额与眉骨之间刻成凹状,额头突起,一双圆而深邃的眼睛。眉毛左右相连,高鼻,嘴部噘起,厚厚的嘴唇,流露出一副憨厚的表情。两耳突出。

新石器时代的各种骨雕作品,由于不易保存,遗留下来的并不多。在一些骨雕题材中,除了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家畜、鸟、鱼之外,就是表现人类本身的形象了。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中,已经有陶质的人面形雕塑,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中也出现了陶塑人像,均用阴刻线条勾出五官,五官比例多不准确。新石器时代晚期,雕塑艺术趋于成熟,在各地文化遗存中,多有陶塑人头像及人体的立体雕塑。雕塑中一类是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另外还有一类是作为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尤其是祖先崇拜。

这件骨雕作品制作手法粗犷,古朴简练,从人物面部神态观察,作者似乎是在表现一个闭目静思的形象,憨厚中透出严肃,慈祥而又让人敬畏。从它的颈部断裂痕迹观察,可能下面还有身体部分,是一件完整的人体立体雕刻。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祖先,在没有金属工具前能雕刻出这样的水平是很不简单的。这尊骨雕人头像的发现又为仰韶文化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青玉鹭鸶

时代:清

青玉鹭鸶,高14.5厘米,一对,大小相同。青玉质,圆雕。鹭鸶昂首望天,优雅闲适,头顶一束翎羽,双翅合拢,线雕冠羽、羽翅和尾羽,神态逼真传神。鹭鸶是一种长腿水鸟,羽毛丰厚洁白,体态修长雅致,民间视为吉祥之禽。唐李嘉祐诗有“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元稹诗有“鹭鸶鹭鸶何遽飞,鸦惊雀噪难久依”之句,说明鹭鸶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清时鹭鸶被规定为文官的补子纹样,清潘相《吾学录》卷一:“补服,文职一品用鹤,二品用锦鸡……六品鹭 (鹭鸶)。”以鹭鸶为纹样的清代实物有大量传世。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