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产业振兴正当时,红色精神永流传
2023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阜阳:产业振兴正当时,红色精神永流传

记者 章沁园/文 周诚/图
工人正在制作柳编制品
芡实基地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加工生产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近日,记者跟随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路线采访团,前往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了解这些被总书记挂心嘱托的地市发展情况。

这里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也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所属地,同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县,这里便是阜阳市阜南县。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阜南县,一睹“王家坝精神”红色风采,了解当地各色产业发展实况。

“杞柳”密密编,润泽万户生

在阜南县王家坝蒙洼蓄洪区郜台乡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内,一根根杞柳正在编织工人的手中不断翻腾,渐渐的,一个实用的柳篮便在工人们的细心编织下逐渐成型。

阜南县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编织历史已长达500多年。据了解,近年来,郜台乡柳编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发展柳编企业34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是阜南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柳编生产基地。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柳编产品累计出口约5.97亿元。

“我和丈夫2006年回来创业,成立公司,带动附近留守老人一起编筐打篓。现在公司已有580亩杞柳种植地、80多名在厂员工。”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张朝玲介绍,“去年我们公司出口创收达到6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38个国家。”“我平时农闲时就会来这里编篮子,一天编十几个几十块钱,在家门口又方便。”一位正在编篮子的柳编工人说道。

据了解,目前郜台乡种植杞柳超过1.1万亩,从过去的“编筐打柳,养家糊口”发展成为涵盖柳、藤、草、铁、布、树等10多个品种的柳木产业经济区,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柳编已成为全乡的龙头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创汇的龙头。

“水中人参”兴,蒙洼经济活

立秋之后,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迎来了丰收。520亩被芡实叶覆盖的水塘里,工人们正戴着厚厚的手套用镰刀收割芡实果。

位于阜阳市阜南、颍上两县境内的蒙洼蓄洪区,总面积约180.4平方公里,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如何利用低洼的地势,发展水“冲不走”的特色产业实现致富,是阜南县一直以来思索的课题,而最终改善这一区域劣势,成功带领当地百姓致富的法宝便是芡实种植。

芡实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也被称作“水中人参”。“蓄洪区地势低洼,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种不了别的粮食作物,但很合适种芡实。” 仁超芡实基地负责人任超表示,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特地去滁州天长市“取经”,“我们采取芡实、小麦轮作,每年午收开始时,就开始进行芡实提前育苗。等到午收结束,村里利用提水站和灌溉渠道引淮河水进田,育好的芡实苗就可以直接播种。”据了解,2022年秋季芡实收获后,该芡实基地紧跟着种植了近500亩小麦,“一年下来,芡实和小麦加在一起的亩产产值大概在6000元左右。”任超笑着说道。

目前,仁超芡实基地带动当地村民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户均年增收1200元。通过芡实、小麦轮作,既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消除了焚烧秸秆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红亮箱包”产,红色精神传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在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句红色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2015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在王家坝镇成立,它的创始人王恒亮自己也没想到,这个小小企业会从最初面积狭小的扶贫车间变成超过6000平方米、近150人的“明星致富企业”。

2015年,王恒亮与邻近的几个村子合作建起扶贫车间,服务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此时,“红亮箱包”还是一间只能容纳十几个人的“作坊式车间”。2018年,企业有了扩产需求,王恒亮为此筹集了近30万元融资款用于生产发展。此后的2020年和2021年,他再次顺利盘活产能,订单纷至沓来,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企业发展步入正轨。

“这里按计件制拿工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离家也近。”一位正在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内工作的村民说,“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七八十元。” 王恒亮表示,这里工人最高工资达7000多元,平均工资突破3000元,工人人数也由2020年的9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人。公司销售收入呈梯级稳步提升,2021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100万元;2022年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

据了解,今年红亮箱包有限公司PP新型材旅行箱包生产上线,并先后入驻了“诚信通”和“国际站”两个销售平台。“最近我们有个单子是发往欧洲的5个集装箱,共计1万只旅行箱。”王恒亮笑着说。如今,该企业每年可生产各类箱包100~200万只,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

最后,采访团来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通过展出的珍贵照片、文献、实物、影像了解了王家坝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红色历史。据了解,这是阜阳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为八个部分的展厅里,红色的王家坝精神仿佛浮动在每个人身边,令人动容。

如今,阜南正利用当地地域区位特色与人文红色情怀,不断探寻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居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道路。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