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兵张崇岫的非凡人生
2023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影像见证“浴血荣光”:
94岁老兵张崇岫的非凡人生

吴承江 江亚萍
张崇岫向记者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获奖现场
通向汉城的公路上,从坦克里爬出来的美军士兵不得不举起手来
马钢高炉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2023年6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仪式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省举行。抗美援朝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张崇岫,安徽人。这位现年94岁的老人,总是离现场那么近,近到置身于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中。很显然,荣誉其实不足以概括他的镜头和人生。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颁奖典礼现场,听到张崇岫的颁奖词,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面对荣誉,张崇岫却感慨:“我没想到,当年拍的照片能为我带来这么大的荣誉,这份荣誉属于浴血荣光的志愿军。”

日前,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再一次拜访了张崇岫老人,聆听他讲述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光影岁月”。

躲子弹,按快门

1929年10月,张崇岫出生在安徽巢县。在家庭革命情怀的熏染下,1942年,年仅14岁的张崇岫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担任战士和文化教员。随后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火的洗礼下,张崇岫磨砺出了处危不惊、坚毅勇敢的品格。也因为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1948年秋,张崇岫被组织选拔出来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分配到新华社九兵团分社从事摄影工作。组织上相信凭着他长时间的军队战斗经验,一定能在前线拍到好的照片。从此,张崇岫开始了他的战地摄影生涯。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自1950年11月27日打响,到12月24日结束的长津湖之战举世闻名。张崇岫此时任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除担当摄影记者工作之外,他还负责指导三个军的摄影工作。“我拍的时候,一边摁动快门,一边躲子弹。”张崇岫说,在战场上,除了胆子要大,还要靠运气。一张在朝鲜咸兴港记录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胜利会师“经典一幕”的照片,是张崇岫最为满意的照片之一。

1950年11月底,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兵分两路,沿长津湖两岸冒进。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穿着单衣,冒着零下近30摄氏度的严寒,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出其不意地机动到预定区域,11月27日夜里突然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两万余人,分割包围在长津湖柳潭里、下碣隅里、乾磁开、古土水一带。在嘹亮的冲锋号中,志愿军官兵从冰天雪地里一跃而起,向敌陆战一师发起了勇猛的冲击。长津湖围歼战整整打了九天九夜,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座英雄的丰碑。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攻势之下,美军不得不撤出长津湖地区。当张崇岫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徒步四五十公里,走了七八个小时追上先头部队,赶到咸兴港时,美国兵在大量坦克、飞机的掩护下早已亡命撤退。正觉得遗憾的时候,张崇岫正巧看见一群素不相识的朝鲜人民军海防部队和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侦察连迎面而来,他顾不上疲劳,赶紧拿起相机,给大家拍照。照片洗出来后,效果很好,照片的背景是长津湖,虽然看不见美国军队,但是咸兴港码头清晰可见,曾经在这里耀武扬威停泊的美国军舰已经了无踪迹,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国最强悍的部队赶下了海。

面对生死 不曾害怕

“面对生死,您和战友们害怕过吗?”在张崇岫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免遇到这样的疑问。张崇岫的回答一直都是:“没有怕的,所有战士都没有怕的。”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听着张崇岫的讲述,记者脑海中浮现出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句热血台词和一幕幕感人场景。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都是根据张崇岫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还原的。

据悉,2023年7月11日,“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第二十二任政治指导员屈凯明带着连队骨干,来到张崇岫家中,探望这位用镜头记录了志愿军战斗英雄历史的老兵。当连队里参加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擎旗手王伟东郑重地展开连队战旗的那一刻,张崇岫挺直身板,向战旗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先辈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屈凯明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新时代,我们这些青年革命军人要学习和传承他们的英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

近年来,国家每年都会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还开展为英雄烈士寻亲的活动,张崇岫十分感动,“70年,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将士,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烙印在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中。”

手掌被子弹贯穿过

记者了解到,在张崇岫拍摄的长津湖战役照片中,还有“战士们在通往汉城的公路上”“当敌人炸弹突然爆炸时”“战士们突然遇敌反击”“战士们冲上公路追赶逃敌”等,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凝聚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也记录了这位如今已近百岁的老人风雨人生、辉煌过往。不仅仅是照片,老人的身体也忠实地刻印着战争留下的痕迹。

战争给张崇岫的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痕迹。他的手掌被子弹贯穿过,腿上也有一块块伤疤,但他却很少跟别人提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因为他觉得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当时如果不是他,也会有别人拍下这些照片。

1953年,张崇岫回国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1958年春转入地方工作,任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回忆起在安徽画报社工作的经历,张崇岫历历在目,他说那时候平均一个月只有三四天在家,其他时间都在外地奔波采访。工作中,他坚持用自己敏锐的思维和镜头去捕捉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图景,许多作品都给后人以启迪和思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从1948年从事摄影以来,张崇岫已经记不清自己摁下了多少次快门,用了多少胶卷,拍下了多少场景。他粗略算过,仅发表过的摄影作品就有1300多幅,图文并茂的有80多组,分别在《解放军画报》《安徽画报》和《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

退休后,张崇岫回顾自己一生的摄影生涯,将自己拍的那些图片,整理成《张崇岫摄影作品集》。作品集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抗美援朝的记录,画册中的人物,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众、美军都有,战场、环境、人物、事件,都是他随时抓拍的。看了画册,就会知道什么叫抗美援朝。下册,则全是解放后的作品,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照片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场景,都是现场抓拍,人们的衣着装束、灿烂笑容、山川风光、风俗人情,真实地再现出那段远去的历史。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