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最近一段时间,结婚登报在95后和00后新婚夫妇中悄然兴起,相关话题日前也冲上了微博热搜。据报道,各地报社也顺势推出相关服务,收费大多在199元到999元不等,不少网友表示愿意一试:“这份浪漫,便宜却不廉价”。
结婚登报并非新生事物,最初可见于民国时期——作为当时并不完善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制度的一种补偿,刊登结婚启事曾风靡一时,不少思想进步的社会名流,都曾通过这种方式宣布喜讯。对此,还有人打趣说:“民国人像是在报纸上谈恋爱。”
如今结婚登报再次走红,与其说是时尚潮流的循环往复,不如说是纸质浪漫的“稳定发挥”。万物皆媒时代,各种媒介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壳而出,但纸质载体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它和结婚仪式有着很多天然的契合。
其一,通过报纸“广而告之”,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对一段感情的信心和重视。和人一样,媒介也是有“性格”的,相较于朋友圈、微博等形式,报纸作为公开出版的文化产品,具有超出内容之外的讯息,更为严谨庄重,“官宣”意味更强。
其二,结婚登报可以带来一种“立此存照”的仪式感。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它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结婚登报这种非常规操作本身就是意义,仅有寥寥数语,后劲却可绵绵不绝。更不必说,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当载有“恋爱通告”的那一期报纸,成为被各大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档案”,一种个人与时代同行的观感便扑面而来,纪念价值属实拉满。
其三,纸质浪漫蕴含着一份有关“从前慢”的情感寄托。在各类来去如风的信息流中,纸质媒介似乎不是那么速朽,它以白纸黑字的复古之姿,连接着“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美好想象,受到许多年轻人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无论年轻人如何追求个性化,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大事,心意永远比形式更重要,陪伴才是最好的承诺。若能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那么,那些见诸报端的宣言,也不失为历久弥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