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这所大学是谁的?”“我们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让进?”不久前,一则“家长带孩子进大学参观被拦,连环质问保安”的视频受到关注。高校是否应该放开参观游览,再次引发热议。随后,该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回应称,校园目前并未完全对外开放,只限校友、师生亲友以及公务往来人士等预约入内,后续将适时调整,尽可能满足公众参访需求。记者采访发现,游客无法进入高校参观的同时,在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上,“付费入校”却成了一门生意。(7月2日《工人日报》)
游览参观高校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一个必选项目,带孩子参观名校也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当下的高校开放是“有限开放”,不仅开放的范围有限制,而且人数也有限制。当参观的人数超过高校的承载量,“黄牛”就出现了,“付费入校”成了一门生意。
高校开放是大前提,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利用公共资源,特别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发展建立起来的,老百姓理应能够进入校园内游览参观。与此同时,高校也是人才培养场所,不是完全对外开放的社会空间。如果过度开放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高校如何开放?其一,靠制度管理。现在不少高校开放是靠管理层的“自觉”,高校管理理念的不同,也导致了高校开放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这需要对高校开放进行制度化,做到有依据,方便高校操作;其二,靠技术。高校开放,只能是有限开放,要把握好“度”。一些参观人数过多的高校,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管控,防止“黄牛”参与其中;其三,做到精准、科学、高效开放。要分时分区域逐渐有序开放,例如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对社会开放,一些公共区域也可以对外开放。
高校开放堵不如疏,高校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开放,生动地开放,比如,多增加一些定期的校园开放日,请学校管理部门、师生等志愿者充当导游、讲解,引导游客和市民参观,这是校园文化与社会共享的一个有益探索,有利于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亲和力,对于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更有不错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