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
金圣叹四次“高考”三次零分
下一篇4 2023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代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

在高考志愿填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古代的“大学”吧!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一流“大学”

汉代的董仲舒就曾经说过:“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在五帝时期,成均便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到了虞舜时期,则设立了“上庠”作为高等学府。后来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都是当时统治者在京城设立的高等学校。此外,《周礼》里提到过“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庠、序、校、塾都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

不过,要论到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大学”,那还非得是“稷下学宫”不可。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有座稷门,稷门附近被人们称为稷下,在稷下有一座学宫,人们便将其称之为“稷下学宫”。可以说,稷下学宫完全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清华或者北大。

太学与国子监:公立“大学”不简单

所谓“官学”,就是由官府设立的公办学校。在先秦时期,统治者便有设立官学的传统了,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制度。到了汉朝,汉武帝创立了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在汉朝时,学生们在太学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后,一般都可以分配到地方担任职务,优异者甚至可以在朝为官。西汉之后,东汉、西晋都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则在建康(南京)设立了太学。在汉代,要想进入太学,不需要参加高考,一部分人由掌宗庙礼仪之官太常选拔入学,一部分人由地方官员推荐上学。

“太学”一词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大戴礼记》中记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但当时的太学各种功能都搅在一块,祭祀啊、布道啊、学习啊,并不具备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只能叫最高学府的萌芽。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建立了专业的太学。太学的校长叫“太学祭酒”,同时兼任教育部部长。

不过,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当时的专业只有一个,就是儒家经典“五经”。五经有几门课:《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所以,咱就老老实实地在课堂上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吧。在晋代,还专门设立了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而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隋唐以后,太学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太学等诸学。比如,唐朝的国子监下面掌管着六个学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六学实际上都相当于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到了宋朝初年,只设国子监。庆历年间改革,建立了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但国子监依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同时还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下面还设有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宋徽宗时期还曾短暂地增设过书学、画学、医学三院。

元、明、清三朝的中央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各式书院:民办高校也热门

到了宋代,“民办高校”开始兴起,一大批书院建立了起来。书院老师大多为当时的名士,广泛地吸纳了各个阶层的学子们。宋代书院十分兴盛,人们还评选出了天下“四大书院”。南宋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到的“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说的就是宋朝人心中的四所“名牌大学”。其中,嵩阳书院位于河南嵩山南麓。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24人。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商丘虞城人杨悫所创办,北宋时期,宋真宗正式赐额应天书院,后来,由于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于是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其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可见,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可谓是古代的“清华、北大”了!

“清末新政”以后,全国的书院被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也退出了历史。     据河南卫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