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需因势利导
“高报师”泛滥背后是信息稀缺
你看到的坏人,其实是你自己
厉害的人,都在打磨这4种能力
谁来为校园食品安全兜底?
下一篇4 2023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博物馆热”需因势利导

木须虫
穿越 王恒/漫画
 

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据有关平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的占比近50%。(6月27日《光明日报》)

“博物馆热”之所以能持续升温,首先源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毕竟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无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每一件背后都有厚实的底蕴,以及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能给参观者带来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其次是源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它打破了博物馆的封闭,既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也极大缩短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在获得流量的同时,还激发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线下参观博物馆的热潮。

毫无疑问,“博物馆热”是积极、可喜的现象,无论是对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传统文化传承,还是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然,“博物馆热”也要防止“唯流量”的不良倾向。时下的“博物馆热”,短视频传播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文博是流量题材,甚至是流量竞争新的热点,热点之下就有可能产生价值取向的跑偏甚至是扭曲,失去传播文博知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掉入“泛娱乐化”的陷阱,反而有损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如将传播文博当成短视频“增粉”的噱头,导致盲目跟风,诱导青少年刷频打卡,将传统文化当成流量道具,舍本逐末。

可见,“博物馆热”也需因势利导。一方面是不断丰富博物馆线下参观的体验性,增强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对文物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阐释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展览,更接地气地讲好文物故事,融入更多互动参与元素,使得更具趣味性、系统性。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增强博物馆线上传播的权威性,在形式上博物馆要成为短视频等内容题材的主力,主动讲好博物馆故事,生产更多的精品内容;在导向上要守牢文物博物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的主基调,维护传播文物知识的严肃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