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树皮上的借据
端午艾草香
初夏五题
下一篇4 2023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写在树皮上的借据

安徽六安 雨瑞
 

1999年3月21日,92岁高龄的老红军查元东因病去世,给其子查明志留下一封遗书。遗书中叙述了一个故事:1930年秋,查元东随红32师在大别山腹地J县打游击。一次战斗中,他与两位战友被敌人围困于一个老山凹里。敌人封锁了下山的道路,他们弹尽粮绝,危在旦夕。

傍晚时分,忽然有一位老乡打柴路过他们藏身的山洞洞口。出于无奈,查元东出去叫住了这位老乡,说我们是红军,与主力部队走散了,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这位老乡说话方言味很重,大概意思是说他身上也没有吃的。说完便下山去了。就在他们陷入绝望之际,次日一大早,那位老乡突然再次出现,并给他们带来了半口袋玉米面。按红军的纪律,借老乡的东西必须要写借据。但此时他身上没有纸和笔。查元东急中生智,剥下一块树皮,用一种紫红色的小果子在树皮上写下了欠条。他问老乡叫什么名字。老乡说他叫符老三。

后来查元东随部队转战南北,再也没有回到大别山一带。

解放后,查元东转业到地方,任山西某县县委书记。他想起当年借粮的事,便委托在安徽任职的一位战友帮他打听J县山里一位叫“符老三”的老乡。这位老乡很认真,打听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这位“符老三”。后来,查元东又多次托人查访打听,还是没有结果。现在,查元东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将此事写下,希望儿子能找到这位老乡,帮他了却这桩心愿。

查元东去世时,他的儿子查明志也六十多岁了。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他离开四川,专程跑到安徽J县,到当地的公安、民政、党史部门去查询打听。可几天下来,还是一无所获。整个县里,姓符的只有一户,但祖上几辈也没有与符老三对得上的人。查明志想,既然答应了父亲,就一定要把此事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离开县城,打算逐乡逐村地去打听寻访。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叫胡家湾的村子。这个村子有五户人家,都姓胡。其中有一位名叫胡仁强的年轻人,经营了一家“农家乐”。查明志便住进了这家民宿。胡仁强听说有个外地老人来专门打听当年红军的事,很感兴趣,表示晚餐由他来安排,尽一尽“地主”之谊。

当晚,胡仁强请查明志吃J县特色——吊锅(就是将各种肉食放在一口大吊锅中,在篝火上边烧边吃)。胡仁强还请客人品尝当地人自酿的“小吊酒”。这一老一少边吃边喝边聊,感觉性格相投,相见恨晚。

查明志将自己此次进山的目的一一告之,并取出一张写有“符老三”三个字的纸,向胡仁强打听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胡仁强摇了摇头,说从来没听说过此人。查明志又问:“你们这一带没有姓符的吗?”胡仁强说:“怎么没有,有啊!”查明志一听很兴奋,问:“快说说,在哪?”胡仁强一脸懵懂地说:“我就姓胡呀,我们这个村子都姓胡呀!”这下轮到查明志懵了:“你不是姓胡吗?怎么又姓符了?”胡仁强总算明白了,扑嗤一笑,道:“我们这儿方言,‘胡’就是‘fu’的。”

查明志一怔:“这么说,我找的这位‘符老三’,就是胡老三?”“是啊。”查明志兴奋异常,说:“这下好了,我明天到县里再去查胡老三,说不定会查得到的。”胡仁强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大叫一声道:“对呀!”

查明志被吓了一跳,问:“什么对呀?”“我爷爷就叫胡老三!”胡仁强说完站起来,跑入内室,没一会,手捧一块树皮,放在桌上,问:“你找的,是不是这个?”查明志认真瞅了瞅这块黑糊糊的树皮,依稀可见上面有两行歪歪斜斜的字:(借到:玉米面半袋。查元东)。 查明志瞅着瞅着,眼圈便湿了,口中念叨道:“爹,我找到您的恩人了,您可以瞑目了!”。胡仁强不解地问:“就为这半袋玉米面,找了这么多年,值吗?”查明志说:“孩子,这可不是半袋玉米面,这是一份情义,一份信赖,也是老一辈们的执念和初心!”

遵照父亲的遗嘱,查明志将一张20万元的存单交给胡仁强。胡仁强推却未果,便以查、胡两家先人的名义捐给了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他们又将这块树皮借据捐献给J县革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块树皮借据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