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诈骗来了,我们该怎么防?
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过好这一生
强者不争,慧者不露,善者不彰
预防未成年人溺水更要多些新思维
“减肥死”“可乐针”带来的沉重警示
下一篇4 202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AI换脸”诈骗来了,我们该怎么防?

栗 水
“Al换脸” 王恒/漫画
 

点开直播间乍一看,卖货的竟是当红女星。再定睛一看,“明星”其实是使用人工智能(AI)实时换脸技术的普通主播。他们冒充明星艺人,只为增加卖点,助力卖货……

近期,“AI换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存在滥用之嫌,甚至有人利用“AI换脸”实施犯罪,例如伪造不雅视频、换脸诈骗等。前不久,就有一男子因AI“偷脸”,10分钟被骗430万元。如此以假乱真,脸和声音都对。“AI换脸”诈骗,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昨日本报11版)

“视频确认了面孔和声音,短短10分钟还是被骗了430万元”,真是细思极恐!今年以来,ChatGPT和GPT-4等技术应用,成了信息科技领域的热点。新技术不断面世,带给了人们便利,但也被居心叵测之徒非法利用。如果缺乏应有规束,“AI换脸”则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利用“AI换脸”“AI换声”等虚假音视频进行诈骗的违法行为屡屡出现,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除了佯装“熟人脸”实施诈骗,“AI换脸”还出现在直播带货中。“短短10分钟,被骗430万元”“换脸冒充当红女星带货,赚得盆满钵溢”……如此种种,无不说明换脸术的滥用,已经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

面对骗子的新招数,我们必须拿出好办法,并做好宣传普及,构筑反诈防骗的全民阵线。

防止上当受骗,首先我们必须做好个人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防止信息泄露。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远程转账务必多重验证,把好“钱袋子”。

其次,面对高科技的新骗术,有关部门要用更有效的方法“破防”。要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明确禁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发布侵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知识产权等,一经发现,平台将严格处罚。

从法律上防范,是对所有违法犯罪行为最大的震慑。我们要不断地延伸监管触角、畅通投诉举报机制,让每一起AI诈骗都能得到法律的惩戒,让相关的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形成必要的震慑力,最大限度地呵护好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