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党政代表团从遥远的雪域高原专程来到合肥,答谢回访当年安徽参加对口援建松潘地震灾区的广大援建人员。一见到那张张亲切而熟悉的高原红面颊,顷刻间,当年参加援建的情形,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安徽对口援建松潘县。我奉命奔赴灾区,参与组建安徽省驻松潘县援建办公室,并担任援建办副主任兼宣传组组长。
2008年6月,我随第一批援建大军迅速进驻这座雪域高原上的千年古城,感到责任重大。我和战友白天忍受高原缺氧,脚踏高海拔,冒高寒,头顶强烈的紫外线,爬山涉水,察灾情,慰灾民,送物资,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在援建的日日夜夜里,我曾粗略地统计过自己亲身经历有感余震127次,其中最强的一次是6.1级余震。那时,我们刚到松潘,正处于余震频发期。援建办临时租住在县城旁一幢砖混结构四层楼宾馆里,这个宾馆在地震中虽没倒塌,但墙体裂缝随处可见。居住这一环境,难免让人胆战心惊,甚至可以说是畏惧。我和战友们既要克服心理障碍和恐惧,还要时刻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为了预防余震,晚上睡觉前,我们总习惯性地把一只装有少许矿泉水的瓶子,倒扣在床前桌子上,起预警作用。
松潘山高路险,有的路直上直下,有的路高高悬挂在山崖上,路边就是万丈悬崖。由于高海拔、高寒气候缘故,山上寸草不生,光溜溜的。加之藏族和羌族常年又居住在高半山上,素有“云上民族”和“云上人间”之称。而这些高半山上的藏寨、羌寨,都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越是灾情严重的地方越要深入到这些山寨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基本上靠两只脚步行。 一旦遇上余震,山上的乱石随时有可能滚滚而下,甚至连躲避的地方都难以找到。我们遭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已是司空见惯。
最为恐怖的是,在路上行走、开车,还得时时处处提防着山上飞石。稍不留神,就可能会被山上飞来的石头砸到。有几次遇险,至今难以忘怀。一次,我和几位战友一起到一个偏僻的重灾乡镇去察灾情,路上被困在一个山窝里达11个小时,身上携带的矿泉水、干粮全都吃光了。这还不算啥,更加记忆犹新的一次,我去毛儿盖途中遇上余震,只听得路旁的高山上发出阵阵的“哗啦哗啦——”声音,顷刻间巨石、碎石直冲公路而来。大家纷纷弃车而逃,跑到江边躲避……等余震过后,我也缓过神来,有的车被碎石淹埋,有的车被巨石砸烂。庆幸的是,我所乘坐的那辆车安然无恙,车前车后全是石头,却没被砸到。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当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援建神圣岗位,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不畏艰难险阻,硬是在雪域高原上重建一个崭新的松潘。
援建几个月下来后,我们个个肤色变得黑里透红,也渐渐融入到松潘当地群众中,和当地人站一起,不听说话口音,很难辨认谁是当地人,谁是外地人。
岁月无声,时光流逝,转眼15年过去了。为纪念安徽对口援建,经松潘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批准,每年5月10日被定为“松潘县安徽日”。
时隔15载,松潘县党政代表团远隔千山万水专程赴皖,看望慰问当年援建人员。一切都在向好。也祈盼松潘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