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低龄化,亟须“护网”精细化
微笑是一种力量
教育最大的死敌, 是指望孩子“自觉”
小众消费缘何点燃大众热情
对“约死群”务必依法“封群”
3上一篇 2023年4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约死群”务必依法“封群”

汪昌莲
 

杨媛媛是中部地区一所高校的英语教师,在业余时间是一名心理救助志愿者。4月7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4人均系自杀,排除刑事案件及其他因素。杨媛媛告诉记者,4人的行为很像一起“约死”事件。她曾潜入“约死群”,发现这是一处藏匿黑暗的地方。聊天内容满载负面情绪,人员构成极度复杂,目的各异,甚至会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令她直言“差点震碎三观”。她建议,见到“约死群”应该立刻举报。(4月13日上观新闻)

4月7日,4名年轻人在张家界跳崖自杀,这起疑似“约死”事件,令人震惊。由此,有关自杀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国内所有类型的自杀行为中,有7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可见,抑郁症及自杀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损害生命尊严和社会稳定的“流行病”。特别是,“约死群”的横空出世,表明自杀已由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行为,其传递出来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患抑郁症,但也同样有很多因素,能让一个患抑郁症的人远离自杀,抑郁症及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置的。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责任不应忽视。政府应增加投入,强化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与可获得性。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对于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对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使用障碍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尤其要预防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

特别是,针对“约死群”,亟须依法“封群”。既然“约死群”传递负能量,教唆他人轻生涉嫌犯罪,那么司法机关就应该取缔“约死群”,并对相关人员依法查处。同时,应通过制度等软件措施,去防范抑郁症的发生,并对自杀行为实施有效救援。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