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不超100元”是移风易俗的好样本
最火热“五一”,需要最热诚服务
一个人的成熟 从“四次放下”开始
别给自己设限保持心胸开阔
考研“事故”频发,学校要长点心
3上一篇 2023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考研“事故”频发,学校要长点心

 

4月9日,有网友发帖质疑大学考研复试安排不合理,配图为一份某大学2023年研究生复试通知,发送时间为2023年4月6日15:57,要求“4月6日下午4:00之前确认是否接受调剂复试”,接收人于16:07拒绝该通知。也就是说按照通知要求,留给考生确认的时间只有3分钟。

而据学校工作人员解释,“通知是(下午)三点多钟写的,因为要经过审核,可能点出去的时候时间就晚了。肯定不是故意选的这个时间点”,“实际情况中,超过时间仍然可以选择同意。”

可见这多半是操作失误。但梳理一下可知,今年产生舆情的类似事件已经发生了好几起。

这些事件一定都是学校刻意刁难吗?倒也未必,但也谈不上周到。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考生的角度想问题。这隐隐约约透露一种傲慢:反正取舍由我,至于克服困难云云,那都交给考生去想办法吧。

而这些事故一出现,涉事学校就陷入巨大的负面舆情,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就填满了网民的义愤与羞辱。这多少是一种代偿,考生面对学校的安排,几乎是毫无博弈能力的。但社会评价会起到平衡的作用,当这些高校纷纷被调侃进了“避雷名单”,学校的信誉在公共空间一败涂地,这就是“任性”的代价。

在此也建议各大高校在招生录取上多长点心,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考生的难。前几日有媒体报道,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超过300万考研学子注定落榜。

这就是考生要面临的情况,这是一场非常“残酷”的竞争。

随着考研率不断抬升,考研在人生规划里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平心而论,如今的大学生有几个能不关注考研呢?考研就是一场几乎全民参与的事件,招生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

也相信体贴考生的学校,终究也能获得报偿。他们收获的将是学生真心认同的归属感,是在考生群体中流传的美誉与口碑。由此塑造出来的社会形象,比发布多少个宣传片、投放多少个广告,可能都更有效果。 光明网评论员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