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你好
乡下石碓   
散曲唱黄泥  
3上一篇 2023年3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散曲唱黄泥  

安徽潜山 郑炎贵
 

天柱山,怀抱出长长的河,名字就叫那长河;大元朝,船家店户人相望,从此有了黄泥港……八百里皖江之上,一级支流皖河源自皖山腹地,河的中段岸边,有一座古称黄泥港的老镇。走进去,你会发现这里有岁月的沉淀和新生活的精彩纷呈。

港镇枕山而面河。长河源于岳西黄茅尖,经太湖县花亭湖流出,过境潜山,滋润黄泥,北岸的黄泥“象形地”与南岸的狮子山隔河相望,人称“狮象把口”。碧空之下,水光山色,沙白鱼戏,鹭鸟低徊。

沿着时光的河流追溯,早年这里是一片号称潜江的水域,与天柱山下的另一条舒江(潜水)相对。直到宋元之际,这里才有了河南容家洲与河北的黄泥洲,逐渐人烟辐辏。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裕,雨露温润,先人良择,孕育了农耕文明。如今,黄泥镇不仅是潜山商品粮基地县的重要粮仓,也是四季常青的菜蔬园地,名闻遐迩。

在水运为主的时代,无论是输出还是输入,都绕不开黄泥港,山区的土特产,畈区的粮、油、棉等农副产品均至此上船外运,同时又把城市的工业品运回转供。直至上世纪初,这里每日抵岸的船筏仍不下百艘。货主船工上岸交际休闲,四方客流络绎不绝。吱吱呀呀的手推车碾过石板街,坐软篮的长衫客招摇过市;三教九流,三姑六婆,三街六巷,熙熙攘攘。上街刘家巷是船家最集中的码头,人称“河街”,夜月之下,岸抱清流,船灯渔火,倒映其间;岸上光影陆离,声浪阵阵;三县边贸互市助推了这里的商贸繁荣,于是黄泥港有“小上海”“二苏州”之誉。

从宋末元初的“河南一条街,河北六家店”的初兴,经明朝发展,到清代尤以道光年间最为鼎盛,商铺达到三百五十多家,人口三千五百余人,成为潜山响当当的第一商贸大镇。老街囊括了京货店、杂货店、山货店、茶馆客栈、文房书肆、各种工匠作坊等等三百余家,仅“老同仁堂”等药店就有十余家。镇上设有徽州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青阳会馆等,还另建“栖流所”和 “从善局”等慈善机构。

亦商亦儒,深为黄泥港人所推崇。先后出了文武举人、大夫士郎、廪生庠生,近代出洋留学的有下街“同义布庄”郝氏与上街“和兴”的詹氏:詹高良曾东渡日本,进修于早稻田大学,一度担任中国驻日使馆商务参赞;詹高凫,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戎马一生;同义商号后裔郝兆先1918年赴日求学于明治大学,不久即投身五四运动,曾持毛泽东介绍信再次赴日后,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泥商家多以“诚信、尚义、厚实、公道”为准则,立青龙牌,书店号联,标榜各自的经营理念,牌匾或书“端木遗风”,或书“风追管鲍”,或书“童叟无欺”……繁荣的商业造就了古镇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陶钵相扣蒸出的米粉肉,油而不腻,香爽可口;以陈汉廷家产为代表的盏子糕,外形圆而雪白,口感细腻柔软,连同“得意楼”的水封糕、高家的发糕,即成著名的“黄泥三糕”。曾经远近闻名的品牌还有:黄泥三饼,即“邱元兴”的太师饼,“同庆昌”的椒盐饼,张宣振的蜂巢饼;好吃两干子,即“陈乾泰”与“振兴大”两家生产的酱油干子。横坝头林荷香的杂烩面,上街姚老四的水晶包子,江摸老的皮蛋,吴老相的五香蛋,郝秀全的糍粑都备受欢迎。

俗言云:水路即商路,商路即戏路。多样的戏曲歌舞元素源源不断地汇入古镇,与本地民俗相融合。长河岸边曾建有万年台,砖木结构,雕龙画凤,堪称一方名胜,清末毁于兵燹之灾;后来便选择场地广阔之处,搭台唱戏,演出以大戏京剧为多,也有唱小戏黄梅调的,石牌的大四喜徽班、新长春班、天乐堂班,本县的左四和、洪海波、陈金奎兄弟等纷纷来此登台,热闹非凡。民间歌舞《十二月花神》即诞生于此,现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到如今,黄泥人不仅唱花神,还做文创,兴经济,直教人听唱新翻古曲调:

花神十二月,四季唱,月月新词章,

长河桥飞架,三县互市忙,

种养再优化,古镇更风光!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