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价格刺客”,还须监管套牢维权“铠甲”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是政务服务“标配”
认清自己是最高明的活法
解决烦恼的5种人生智慧
别让养老金认证跑不过谣言
3上一篇 2023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别让养老金认证跑不过谣言

张涛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目前,各地正在有序开展2023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与往年一样,参保人员可在上次认证后的12个自然月内任意选择时间进行认证。(1月31日新华网)

最近,网络上流传“2023年养老金认证时间提前,退休人员必须在1月份完成待遇资格认证,否则养老金将会停发”等说法,引起部分网友担忧。对此,人社部通过微信公众号紧急辟谣:“认证在12个自然月内进行一次即可,不需要赶在一个集中的时段进行。”

目前,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人脸识别认证,老年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机应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二是大数据比对,社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不需要本人进行任何操作,即可完成认证;三是社会化服务认证,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以提出上门认证申请,社保经办机构会提供上门服务。

应该说,现在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已经很人性化,切实做到了“寓认证于服务、寓认证于无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依然出现“1月份不认证停发养老金”的谣言,值得深思。这说明优化养老金认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供给侧”,没有有效对接“需求侧”。相关部门已经“过河”,一些老年人还在“摸石头”。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了谣言滋生蔓延的土壤。

对此,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让广大老年人充分了解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政策,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证方式,消除“不认证就停发”的焦虑。同时,加快推进大数据比对认证,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尽量减少对老年人的打扰。此外,严厉打击涉老欺诈行为,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散播“不认证就停发养老金”的谣言,是为了以此为幌子推送虚假网站,诱导老年人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并从中牟利。有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揪出背后试图浑水摸鱼的骗子,从而净化网络秩序,维护老年人权益。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