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
从新闻舆论流变看中国近代历史
吴昌硕与合肥名士印之缘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新闻舆论流变看中国近代历史

安徽合肥 王寸长
 

王天根老师主编的《中国近代新闻传播流变史研究(1815-1949)》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新闻舆论史著作,属于《中国新闻舆论史研究丛书》的第一卷。该书详细考察了中国新闻舆论传播的多重面向及其历史流变,处处彰显了传播媒介与舆论及中国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揭示中国近现代历程的发展趋势。

该书按照新闻舆论的发展形态划分成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15年之前,对应中国封建帝制语境下政治传播体系及古代报刊的发展;第二个时期为1815至1898年,主要内容为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维新舆论的媒介建构;第三个时期是1898至1915年,阐述清末明初传媒格局的变迁与革命舆论的媒介建构;第四个时期是1915至1937年,围绕民初国家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中的新闻事业展开论述;第五个时期为1937至1949年,聚焦战争中政治结构调整与国家重建语境下的新闻事业。此书有别于一般新闻史著述多侧重介绍诸多报刊的存亡时间与报刊大致的内容形态。而此书聚焦传播媒介与政治舆论间的互动,重视报刊“通中外”“达新知”等政治功能的阐述,帮助读者顺着清晰的时间脉络,了解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流变及报刊舆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舆论(Public Opinion)一词,涵盖公众与意见两大块,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其称为“公众意见”。近代以来,舆论的呈现形态逐渐变得多样化,传播媒介承担着重要作用。王天根老师及团队的研究将舆论史与报刊史结合起来,以报刊为主线与窗口,窥探舆论建构与近代报刊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推动中国舆论史研究的发展,也为中国报刊史与近代史提供借鉴。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籍传教士与商人开始创办中外文报刊以传播西学,意图美化其殖民活动,中国近代化报刊便是于在华外报的影响下催生的。鸦片战争前,清朝闭关锁国,西方只能采取迂回宣传的策略,选择华侨密集的东南亚,比如马六甲、新加坡等地创办报刊,采取中西文化杂糅的方式向中国受众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试图进行思想渗透。中国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不得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上海、宁波等地被迫开放通商,这些城市开始涌现出一系列的商业报纸。同时,在华西人亦借助外文报刊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与文化社会发表评论,积极宣扬“中外互通”,并为鸦片贸易辩护以及煽动对华战争。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中国大量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抗日战争时期,报刊舆论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争相抢占舆论高地。随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灭,其在大陆的新闻事业也随之消失。舆论的自由程度与国家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关联,而舆论亦能够影响国家政治的发展趋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