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楼灯火通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可结束在病房的工作后,回到休息室后第一时间掏出手机,认真地回复患者的线上问诊。“医生网友”王可说:刚刚过去的一下午就有近百条提问,趁着等待食堂送餐的空当,可以抓紧时间多为几名“网友”答疑。(1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之所以说王可是一名“医生网友”,是因为他在工作之余,会充分发挥医生的作用,在网络上回答患者的各种焦虑和质疑,既回答医学知识,也回答健康知识,还化解患者的焦虑和担心。虽然只是“网上见”,可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医生网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挤兑”现状,满足了患者就医的诉求。“网上问诊”与“当面问诊”成为有益的互动补充。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居家感染者的求医问药需求正大幅增长。一些医院出现了“长队问诊”“等候排队”的现象。如何化解这种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发展线上医疗,通过远程指导、互联网医疗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居家人员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在这种倡导之下,当地出现了很多“医生网友”。
面对快速传播的病毒,一些市民的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的表现。如果因为“不熟悉”而出现“很焦虑”,因为“很焦虑”而导致“很茫然”,因为“很茫然”而导致“很拥挤”的话,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实际上,很多感染者是不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只需要居家治疗或者居家休息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多些“医生网友”,借助现代社交工具等等,传播科学知识,指导健康恢复。
比如,需要多些“朋友圈里的医生”“微信群里的医生”“短视频里的医生”,让“医生网友”借助这些载体,回答市民的问诊,回答市民的疑惑、纾解市民的焦虑等等。如此就能将医生的作用更大地发挥出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近期一些医院发热门诊出现排长队等“看病难”问题,各地正着力优化流程、扩容医疗资源、增加诊室和医务力量,这都是好的做法。不过,我们不妨让“医生网友”多些再多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发挥更大“诊疗指导”服务,早日走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