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多名受访专家认为,这么做不仅容易再次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还容易让网友对相关求助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因此亟待整治。(12月20日《法治日报》)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短视频用户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在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中也越来越火爆。特别是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未成年人模仿性极强,短视频中的一些危险、暴力、暴露等画面,往往会成为未成年人的示范教材,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不再将其视为一项很严重地违反人道的事。
如何解决?笔者认为,治理校园暴力娱乐化,亟须短视频治理精细化。首先,应尽早出台短视频制作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内容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同时,应实行短视频“分级制”,有关部门照此严格管理、短视频平台严格执行;对短视频制作者来说,就可分类进行制作,可以保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此外,短视频平台方应尽到提前审查义务,恪守和践行视频先审后播原则。
更重要的是,家庭、学校、政府等各方要担当起相应责任,其中家长应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担起子女上网监管责任。要引导孩子健康、有节制地使用各类网络服务平台;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强化明辨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不仅是受众,也可以是参与者、制作者和发布者,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制作并发布一些有意义的短视频,在创作中学习,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也有助于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