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太平苏家四姊妹:各秉才情俱不凡
2022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黄山太平苏家四姊妹:各秉才情俱不凡

沈晖 记者 吴承江/文 马启兵/图片整理
1998 年,百岁高龄的苏雪林回到故乡
苏氏宗祠
 

晚清与民国时期,安徽曾涌现过许多才气不让须眉的女性,在黄山市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苏雪林、苏爱兰、苏燕生、苏务滋四姊妹的故事在这里被广为传颂。苏氏四姊妹中,苏雪林的才气在文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她的三位堂妹也以自身卓越不凡的能力,担当其各自领域的先锋,尽显才华。

一代才女苏雪林

出生于1897年的苏雪林阅尽一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经历了晚清、民国的社会动荡,于102岁时仙逝,是从黄山走出的当代名人,她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是海峡两岸20世纪文苑、学林、杏坛公认的一代大家。

检《太平苏氏宗谱》,苏雪林为北宋文坛巨擘苏辙的第34代裔孙。她一生勤勉,从不虚掷光阴,从八九岁起,就保持记日记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100岁,其毅力可敬可佩,留下15钜册500万字的鸿篇巨制《苏雪林日记》,是不可多得的民国史资料。

苏雪林还十分钟爱绘事,谦称“自娱”。她认真习画、作画80年,95岁出版《苏雪林山水》,画集中自选75幅作品,笔力深厚,令画坛震惊。有识之士评骘为“苏雪林先生的山水,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神髓”。

从十二三岁,苏雪林便开笔写短文、小诗,青年时代创作小说、散文,翻译雨果、莫泊桑作品,中年后致力于学术研究。担任教职后,又利用寒暑假及星期天,把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自己钟情的文学事业。她一生结集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翻译、绘画计60余种。仅学术专著就有《诗经杂俎》《昆仑之谜》《屈原与九歌》等13部,她的学术研究,涵盖了中国文学从上古到现代的方方面面,连同15钜册日记及大批书信、佚文,总字数近2000万字。

苏雪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犹如飞蛾扑火般执着,尤其痴迷研究战国精英屈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四本《屈赋新探》(180 万字),耗费了她50年心血。她生平第一篇万字长文《历代文章体制底变迁》,是23岁在北京求学时写的,封笔之作8000字《我与楚辞》,是100岁在病榻上完成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是1927年出版的,生前最后一本研究诗经的大著《诗经杂俎》,是1995年,她99岁时面世的。可以说,她简直用尽了生命中最后一点精力,都无偿地奉献给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1941年,正是抗战处于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苏雪林为了鼓舞前方将士和后方百姓,出版战时随感录《屠龙集》,全书热忱地歌颂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保疆卫土的牺牲精神 ,她以敏锐的洞察力,预言“东亚这头吃人疯狂的野兽,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英勇奋战的中华儿女定能以正义之剑,屠杀这只灭绝人性的‘毒龙’!”书名取“屠龙”,其深意即此。

1998年5月,在离别故乡73年后,百岁高龄的苏雪林坐着轮椅,回到魂牵梦绕的太平岭下,终于圆了她晚年的归乡梦。她还兴致勃勃地登上黄山光明顶,成为迄今为止登上黄山最长寿的老人。

留法画家苏爱兰

苏爱兰,又名苏兰,是苏雪林二叔苏锡衡的长女,比苏雪林小一岁,按苏氏宗族女性排行,习惯称苏雪林为二姐,称苏爱兰为三妹(按:苏雪林胞姐苏淑孟大苏雪林三岁,家族中呼其为大姐)。苏爱兰自幼与二姐苏雪林交好,处处以她为榜样,读书用功,戮力上进。1914年苏雪林以优异成绩考取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本科班,她步姐姐后尘,也于1915年考取第一女师本科班,同校读书。1917年苏雪林从女师毕业,当年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教育月刊》,从全省各中等师范学校遴选毕业生与在读生的优秀作文十篇,刊发于该刊第11、第12期,以此作为鼓励全省师范生写作的范文。苏雪林竟一次被月刊选中两篇。

苏爱兰作为师范本科二年级在读生,也入选了一篇文字优雅、清妙可人的《拟约同学探梅小简》的书札,刊发于该刊第 11 期二姐苏雪林文章之后。二十岁苏爱兰的这篇短札,文字简约,内容丰满,情感真挚:

拟约同学探梅小简

秋尽梧桐,霜天蟋蟀,怀人情绪,寂寞难堪。近来景气虽不和畅,然清爽可爱,正可同游。若是良辰,殊难逢再。未知子可能从吾探梅乎?此亦雅人韵事也,不闻十月先开岭上梅之句耶。

今已逾时,春信当早透露梅梢矣。吾辈前往,必有一片白梅花迎吾也。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即当偕行也。某白。

主编评曰:节短韵长,挹之不尽。

这篇百余字的短简,语言雅洁,情感真粹,实属难得。读此小简,让人联想到一位青春少女,信笔驰书八行,言简意赅,情溢满纸,国学根柢与驾驭文字能力,令人激赏!

苏爱兰从女师毕业后,又步姐姐苏雪林后尘,赴京考入燕京大学,并于1924年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此间结识同来研习绘画的浙江青年方干民,后成为一对留学法国绘画艺术伉俪,并于1929年与方干民回国,后来又一同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教授西画的画家夫妇。

爱国人士苏务滋

苏务滋,苏雪林的堂妹,香港著名爱国人士。1937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教育系(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与合肥张家二小姐张允和是同窗,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中学任教。从事教育,后嫁给《大公报》记者费彝民,1948年移居香港。

1958年后,历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妇女委员会主任、中华总商会会董、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中国儿童和少年基金会理事,1980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第5、6、7届委员。苏务滋长期以来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及促进内地与香港妇女的联系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6月3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向苏务滋女士颁发银紫荆勋章。

费彝民,香港《大公报》的第一任社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记协副主席等职,在香港和内地皆享有盛名,曾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终身从事新闻工作,主持香港《大公报》社工作近40年,对香港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服装设计师苏燕生

苏燕生,苏爱兰同父异母妹妹,苏雪林亲切称她“四妹”。苏燕生曾就读上海务本女校,后嫁沪上名律师袁仰安。抗战胜利后,举家定居香港,袁仰安创办电影公司,苏燕生从事服装设计,夫唱妇随,二人在电影界开创了一番让世人瞩目的业绩。

苏雪林任教东吴大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乐生,曾在《我与苏雪林》的一篇文章中,是这样描述青年时代苏燕生的——“相当的聪敏美丽”:“天下事有凑巧,我在上海某女校教着雪林先生的一位堂妹苏燕生女士,是年十八岁,在高一读书,人是相当的聪明美丽。那时我的脑子里常想,雪林先生的故乡是安徽太平,太平位于黄山脚下,风光明媚,山水秀丽,所以多产聪明美丽的女子吧。”

袁仰安是浙江定海人,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上海律师公会负责人,华东基督教联合会中学校长。20世纪30年代初,跨界就任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董事长,出版《良友丛刊》《良友画刊》和《中国风貌》画册。抗战胜利后移居香港,创办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同时还任导演兼编剧。他大胆革新,废除旧电影界不良习俗与制度,大胆提拔新秀担纲主演,极力培养新一代年轻演员。

袁仰安自20世纪50至60年代,担任编剧或导演、制片的电影有六七十部之多,所有服装设计皆由夫人苏燕生完成。如《孽海花》《新红楼梦》《阿Q正传》《渔光恋》《绝代佳人》《名医与红伶》等,其中1953年出品的,由袁仰安编剧、导演的《孽海花》,获选参加英国爱丁堡电影节。1952年出品的《新红楼梦》,剧中演员几百套服装设计,皆出自苏燕生一人之手。后来苏燕生还在香港创办了自己的“绿屋时装”品牌,引领香港时装潮流好一段时间。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