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推动产业强市建设 凝聚发展强劲动能
2022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淮南:推动产业强市建设 凝聚发展强劲动能

廖晓甲 岳娇娇 赵永莉
新型煤化工助力高质量发展,淮南市潘集区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画面 范柏文/摄
寿县古城的夜景 陆兴梁/摄
医保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
2021年2月21日,安徽淮南市民在舜耕山风景区梅园内赏花,享受春光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淮南市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基础,持续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积极探索符合市情和时代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产业发展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双跃升,淮南独特的资源、区位、开放优势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十年来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发展质量“节节提升”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022.8亿元增至2021年的1589.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12年的456.4亿元增至2021年的478.1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44亿元增至2021年的50.4亿元。2021年,绿色化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医药和绿色食品4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06亿元,占规上制造业的57.9%,占规上工业的25.9%。尽管全市工业经济受煤炭去产能等因素影响,仍保持了良好增长的态势。十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76.8亿,完成制造业投资1727.5亿,2021年工业投资增速全省排名较2020年再前进2位,位居全省第四位,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逐年攀升,由2012年的40.7%提升至2021年的67.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十年来

规上企业加快成长聚力培育“聚沙成塔”

多措并举推进企业提档升级,坚持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推动“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以产业链建设牵引和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12年初的348户增至2021年底的763户,净增415户。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2021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成长型小微企业16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省级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2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唐兴机械、万泰电子列入工信部第一批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名单。

十年来

“三重一创”强力推进创新动能“活力激扬”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和“1+3+8”科技孵化器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3项;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3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省级工业精品30个;高新技术企业16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7件,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年来

节能减排持续有力绿色发展“蔚然成势”

持续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区域、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重点实施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现代产业园日处理污水1000吨污水处理站等项目,推动形成支持企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23家、市级绿色工厂19家。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全市共有19家优秀生产企业、14项先进技术、17项新装备产品、39个重点改造项目、1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进入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十年来

数字赋能夯实基础融合发展“厚植优势”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共建成5G基站2584个,实现市县城区连续覆盖、重点产业园区全覆盖。推动企业内网改造建设,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德邦化工、嘉玺新材料获评省支持网络化改造优秀企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推动中安联合、中煤新集、淮河能源、唐兴机械等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全省首个5G煤矿井下专网在顾桥矿、张集矿投入使用,10个项目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全市共有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登云”,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58家。实施智能制造,共有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9个。

十年来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民营经济规模贡献不断提升。全市民营企业总数由2012年的9489户增加到2021年的6.1万户,十年间增加了6倍多。全市共有规上民营企业682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9.4%,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及建材业。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企业成长链日趋成熟。坚持抓大、育小、培优,按照“个转企→高成长小微→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着力构建覆盖中小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政策体系链更加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文件,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站在历史节点回眸,淮南工业经济发展的足音铿锵。回望这非凡的十年,在工业经济的带动下,淮南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蓄势腾飞正当时,砥砺奋进谱新篇。淮南将继续保持产业强市的如磐定力,传承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抓项目、育企业、延链条、壮集群、兴产业。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翻一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20%,非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到50%左右,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贡献力量。

(本版文图来源于中共淮南市委宣传部)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